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成果到审计效果的转化途径

审计成果到审计效果的转化途径

审计成果到审计效果的转化途径
摘要内部审计要为组织制造和增加价值,必须将审计成果转化为
组织所需要的价值,即审计效果。

本文指出影响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
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实现转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治理审计;价值;审计成果;审计效果
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审计成果一般是指审计部门通过展开审
计项目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包括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各类专
题审计材料和审计建议等。

审计成果能否被认可,取决于其对被审计
单位的作用效果,从治理审计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否为组织带来价值。

近年来,随着审计理念的进展和科技手段的使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通过展开审计项目,取得的审计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但审
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力度还不够,审计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一、影响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是审计成果本身存有质量问题。

从近年来的审计成果来看,高质量的审计成果不多,审计成果的种类较为单一,层次不高。

主要表现为:个案类成果多、系统性成果少,操作层面成果多、治理层面成果少,微观层面成果多、宏观层面成果少,点对点反映的成果多、以点带面反映的成果少,发现问题类成果多、解决问题类成果少。

这些情况的存有,受审计人员综合素养、内部审计部门审计重点和方向、审计深度和广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同时,在当前审计部门以成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中,审计成果考核指标设置往往不够科学和精细,也会影响审计人员的查证偏好和力量投入。

二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研究不足。

通过对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实行梳理发现,很多问题在历年、历次审计中反复出现,甚至是同一机构同一经办人在办理同类业务时发生同类的问题。

绝绝大多数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但因为当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机制尚未建立,审计成果缺乏再加工、深加工,审计工作的层次没有得到提升,内部审计部门所取得的大量审计成果未转化为相对应的审计效果,审计发现问题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既是对审计资源的浪费,也不能体现审计的权威性,难以引起被审计单位及治理层的注重与重视。

三是对审计成果的后续跟踪力度不够。

对问题的整改力度与审计力度不匹配,是当前普遍存有的问题。

各部门对审计成果的整改情况注重不够,很多问题在刚刚被揭示时受到较高水准的注重,但随着审计项目的结束,这些问题进入整改期,受注重水准会持续下降。

对于这些以前的审计成果,相关部门甚至审计部门都不愿再投入过多精力去注重,造成审计部门年年都有审计成果,可很多成果并未转化为被
审计单位的经营治理价值,没有达到应有的审计效果。

四是审计成果使用范围不广。

审计成果没有真正“走出”审计部门,为经营治理提供决策参考、为业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并使用于绩
效考核评价。

即使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成果的使用范围也不够广泛,如对多次审计过的单位的主要问题分布和风险状况仍然没有一个全面
的“画像”,有的审计项目仍过度依赖现场,在对现有审计资料实行
分析利用完全能够实现的情况下,仍然要现场审计,造成审计成果和
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审计成果向审计效果转化的主要路径
一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提升注重度。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要提
升审计站位,多从风险和治理的角度查找问题,在揭示风险的同时,
善于从制度流程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促动组织改善流程、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了解业务经营,如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以及业务人员注重的问题,同时拥有准确的分析水平,以便
即时发现可能的潜在风险,形成决策参考类的成果供治理层使用,以
引起董事、监事、高级治理人员的重视和注重。

另外,要增强内部审
计考核对提升审计质量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制造高质量成
果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问题分析机制,提升深透度。

要从为组织制造价值的高度,主动展开问题驱动式研究,发现治理薄弱环节和内控漏洞并提出
建设性意见。

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展开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类分析,
组建专门的分析团队,每季度、半年、一年定期实行,主要内容应包
括问题分布分析、问题趋势分析、问题原因分析、问题整改情况分析、审计建议合理性分析、问题影响力分析等。

例如,问题分布分析主要
对问题存有于哪些业务、哪些环节、哪些层级以及各分支机构的问题
分布特征实行分析;问题趋势分析主要从问题的数量变化、金额变化、频率变化(重复发生率)、风险形态变迁等维度实行分析;问题原因
分析主要是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治本整改的基础,要特别注重
多次出现的问题和初次出现的问题,将其与新的业务政策实行关联性
分析;问题整改情况分析主要注重屡查屡犯问题以及问题没有得到有
效整改的原因,查找问题之间是否存有某些内在的联系,分析整改过
程中的不足;问题影响力分析主要注重审计发现问题对内部操纵的作
用效果和影响水准,包括对经营业绩、运营效率的影响;审计建议合
理性分析主要对审计提出建议的落实情况实行跟踪分析,对提出审计
建议的合理性实行验证,提升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是强化问题根源性整改,提升监督力度。

因为审计资源有限,
审计发现的问题只限于样本之内,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审计价值,内部
审计部门要督促被审计单位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举一反三,通过完善
内部操纵和流程,从根源上实行整改。

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问题整改
督办机制,按照一定的频度对重大问题实行督办,对长期得不到整改
的问题要责令相关部门拿出整改计划和时间表,督促整改责任人按期
实行整改,并将阶段性整改结果报送内部审计部门。

同时,要从解剖
典型案例入手,以点带面实行系统性整改。

四是拓宽审计成果使用渠道,提升共享广度。

能够建立审计成果
信息库,将审计成果、审计问题分析结果、整改信息在内部审计各部
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实行共享,为审计立项、审计选样、审计整改提
供参考,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成本。

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增强
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即时将审计分析结果形成相对应的提
示或治理建议,发送至相关业务部门,畅通审计成果转化利用渠道,
使内部审计部门真正成为组织、机构的合作伙伴、咨询顾问,将审计
监督和服务有机统一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制造作用。

审计成果到审计效果的转化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