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学校创建规划一、创建意义及指导思想:环境问题是当今人们普通关心的问题。
开展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之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认真领会创建“绿色学校”的精神实质,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师生环保意识,搞好校园绿化工作,培养新世纪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使学生置身于高质量、高水平的环境之中,让学生形成对祖国、对生活、对环境、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并以此陶冶师生的情操,诱发师生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此外通过“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做好校园的合理规划布局,建设文明整洁的花园式“绿色学校”,使校园绿树成萌,花团锦簇,不仅可以装饰校园的容貌,为师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工作,还可以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形象,为学校创建示范性学校奠定基础。
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是以提高全体师生的环境意识为目标,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为重点,在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具有环境教育特色的“绿色学校”。
二、创建的具体工作:1.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研组长、学科负责人等为成员。
其职责是全面规划学校创“绿色学校”的各项工作,组织设计校园绿化改造和规划布局;制定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规划;实施环境教育活动计划;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开展环保课题研究等。
保证创建“绿色学校”的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有检查、有总结、有经费,使绿色环保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创建“绿色学校”和环境教育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增强“绿色观念”,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搞好宣传教育工作,为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建立必要的舆论基础是目前首先必须做好的工作。
要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教育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通过组织观看环境教育的电影、电视,组织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全校性主题活动,开展环保征文、文艺科技等活动,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并以此影响家庭和其他社会成员,让每一名同学都为校园建设、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开展环境专题教育活动是强化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
要定期邀请环境部门的专家或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加强对学科教材中渗透环境教育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让教师、学生们充分地明确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内涵。
要认真开展环保科技和实践活动。
订阅与环保有关的报刊杂志,积极宣传学习环境科普知识,举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保实践系列活动;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到与环境相关的企业,如污水处理厂、生态农场等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结合与环境有关的重大纪念日,举办主题班会活动课,举行演讲、征文、征画、知识竞赛、小论文比赛等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3.建立具有特色的“绿色”课程体系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有关环境教育的要求,细化要求、一一落实,利用学科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各学科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最佳结合点把环境知识寓于其中,适当拓宽、补充或联系实际进行环保知识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获取环保知识,掌握环保技能、提高环保意识。
要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环保社会调查、环保主体活动、环保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可持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
学科教育要加强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问题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并将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上升到自觉行为。
4.全面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是教育人、引导人的隐性课程。
为了营造优雅的育人环境,使我校的校园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要注重建设,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
把“绿色”和环境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校园的绿化规划,使校内学习区、活动区能合理分布,做到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使校园四季花香,年年常绿。
为保证良好育人环境的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如:校园清洁及保洁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花木包干管理制度,发动学生参加清除城镇“牛皮癣”、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塑料袋等文明活动,在校内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提倡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的学习用品;组织集体劳动,教育学生爱护公共绿化地,使真正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做到环境教育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公民意识的教育有机地结合;在校内全面禁烟,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创建时间安排:(一)准备阶段2010年3 月1.制定学校创建“绿色学校”规划;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议。
2.组织教师学习“绿色学校”评估标准。
通传相关工作,并对资料整理的问题作出相应布置。
(二)实施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1.向市有关部门提出申报“绿色学校”报告;向全校发出创建“绿色学校”倡议。
2.去兄弟学校调研绿色学校创建经验。
3.邀请环保专家到校进行“绿色环保”教育的专题讲座,全面启动学校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
4.启动环保教育月活动,开展系列环境教育活动。
5.编写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将环境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6.按照部门有计划、有总结的要求组织环保教育档案资料撰写,7.完成校内环保类宣传品的布置和环保警句的张贴、安放工作。
8.强化校园的行为习惯教育和管理,加强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三)检查巩固阶段 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1.收集检查所要求的各项资料完成情况,做好督促工作。
2.查学校环境建设情况,及时整改,优化校园管理和建设质量。
3.完成学校申报“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4.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5.加强校风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6.提请市“绿色学校”评审组到校评估。
二〇一〇年三月五日兴宁市实验学校创建绿色学校三年规划(2006-2008)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关于不断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的有关精神,提高我校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特拟订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绿色学校”为载体,以培养、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为重点,全面推进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奋斗目标:(一)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主体教育网络。
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教师队伍和少先队骨干队伍,做到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力求活动具体化,务实化。
(二)教育工作优质化。
充分利用先进电教媒体、网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环保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使环保教育融于各学科教育之中。
(三)创建活动多样化。
以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发展,使之主动并带动身边的人投身于“绿色学校”活动和投身于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之中。
三、总体要求: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
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规范学生、教师的环保行为。
如校内外教师不吸烟、学生不乱丢、不乱倒、不乱吐、不乱写乱画,不高声喧哗,不损坏树木花草,自觉节约资源等。
四、主要措施:学校围绕三年创建目标,落实具体的创建措施:(一)加强领导机构1.组织建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
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优化措施,校长亲自抓,德育、教务、总务处具体落实,大队辅导员、年级组、班级家长委员会紧密配合,将环保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
学校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名单为:组长:李耀基副组长:张木华、陈特丰、刘红彬、陈凯彬成员:胡景新黄干新李坚邱松先李子华黄师陈建标刘子华罗建明(家长)黄海权(家长)钟舒愉(学生)办公室主任:刘红彬(兼)2.强化领导核心,建立以班主任和社会、自然、思品等学科的教师为骨干的教管机制。
3.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坚持记录,定期总结,按计划逐步开展教育活动。
4.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推动校环保工作。
(二)完善环保队伍建设1、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环保教育的学习活动,增强教师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机制,以学校为中心,带动全社会环保意识发展,使环保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3、充分发挥有关环保部门的指导作用,利用培训讲座等方式促进环保意识发展,同时外聘有关专家指导环保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工作。
(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加强学校环保硬件建设1、绿化校园。
整体规划校园建设,计划在校内加植各类树木1000株,并对学校的花草树木布局进行调整,使植物群落布局合理,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美化校园。
加强校园环境整治,美化校园环境。
设立环保标语牌,悬挂环保主题的图片或美术作品.增设环保宣传栏,学校宣传媒体定期刊出或播放环保内容的文稿,努力营造环保氛围。
3、净化校园。
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建设,做到校园净化,课室整洁,宿舍卫生,厕所清洁。
4、人文化校园。
楼道墙壁上悬挂中外名人画象,以及名人格言警句和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壁板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校规等内容,在楼梯通道设置艺术画廊,陈列学生的书法,绘画等作品。
使楼道内突出文化性、教育性,体现两纲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快乐教育的布局融为一体的环境育人氛围。
(四)多层面、全方位,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1、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中。
挖掘各科教材中环保教育因素,结合环保的热点和敏感话题创造性地开展环保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各学科都要将环境教育列入科组计划,要有措施,有总结,培养学生自觉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2、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利用综合实践课和研究性学习所提供的课程机会,拓展环境教育的空间和教育的形式,增加环境教育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大力开展宣传,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发展。
设立宣传栏,在各班级设立宣传墙报,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板报、广播、图书室、电教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介绍、宣传环保知识,环保动态,并抓住各个环保宣传节,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组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