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今白水县城西北35华里史官村有仓颉墓、仓颉庙,仓颉庙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庙内有古柏50余颗,居三大古柏群之一,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文字学家也认为白水才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因为"源泉"的泉字分开来就是白水。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
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
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
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
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
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
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
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
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
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么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诞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长期累积发展的结果。
近代考古发现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约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流传下来的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明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关于仓颉造字,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
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
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
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
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
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
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
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
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
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
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
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
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
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
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
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仓颉造28个古汉字字意要想知道仓颉造28个字是什么内容,首先必须将28个单个字字意译释出来。
戊:戊字是个象形字。
戊字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用于打仗或狩猎。
甲骨文、金文象一把大斧之形。
到了后世,戊字的本义消失了,它被假借为天干的第五位,即:“甲、乙、丙、丁、戊……”。
同时,它也就常用为序数“第五”的代称,如“戊夜”是指五更天,天快亮了的时候。
己:己字是个象形字。
己字的本义应为“缴zhuo”即拴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说文》:“己,中宫也……象人腹”,此说不妥。
罗振玉和郭沫若都认为:“己”象系在箭上用以射飞鸟、野鸭等猎物的弯弯曲曲的丝绳之形,也就是“弋”字的本字。
弋字本义为“小木桩”,可以拴东西,所以将细绳拴在箭上射,弋也叫yi。
后来己字本义消失,被借为代表“自己”的“已”字用了,还被借用为天干的第六位,列在“甲、乙、丙、丁、戊”之后。
甲:甲字是个象形字。
象古代武士身上穿的盔甲片之间的“十”字缝。
甲字的本义就是古代战士穿的“护身衣”。
从甲字的护身衣的本义又可引申为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如龟甲、穿山甲、鱼鳞甲等。
再如草木萌芽时的外皮也称甲。
后来“甲”被列为天干的第一位。
同时,它也就常用为序数的“第一”。
乙:乙字是个象形字。
弯曲之状象肠形。
乙字的本义为鱼肠。
郭沫若肯定地说:“乙字象鱼肠”。
古人则把“乙”字当“燕子”或“野鸭子”讲。
(另有说法:乙,玄鸟名。
名缘叫声而得,字依其形而造,故曰乙。
)后来,乙字列为天干第二位,乙字成为假借字。
序数的“第二”。
居:“尸”象屋形。
《说文》:“屋,居也”。
上形为岩穴状,下形为穴洞。
依形而造,故曰居。
居字本义是蹲。
《说文》:“蹲也”。
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居住;处在,居于;停溜。
首:首字是个象形字。
首就是头。
“首”字的本义就是“头”。
头顶上还有三根毛,形若人之发端,草木之顶。
《列子?黄帝》:“牛首虎鼻”。
由“头”引申为一伙人的头目为“首领”。
头长在人体最上面的部位,所以,首也引申指开端、初始、第一等。
共:共字本为会意字。
象两只手捧着一件物品。
《说文》:“共,同也”。
许慎认为“共”字本义是“同”,此说法不妥或不全面。
共就是双手“供奉”一件物品,所以,其本义应是“供”。
如:“共其羊牲”。
就是说:供给他羊的祭品。
也有“恭”的意思。
友:友字是个会意字。
形若双手高举,乞天保佑。
甲骨文是两只右手也有两只左手靠在一起,这就象现在的旧友重逢,二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
金文是两只粗壮的右手。
“友”字的本义就是“朋友”。
所:所字是个会意字。
金文的所字左边是一扇门户,右边是一把大斧头,以斧破门,表示盟誓之义。
所字本义当“破门”讲。
止:止字是个象形字。
本义就是脚。
是脚趾分开的一只脚形象。
也象鸟爪,形似爪迹。
在汉字中凡由“止”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脚”有关。
“脚不前行”为“止”,引申为“停止”义。
甲骨文“止”字像一只脚,脚趾朝左,脚后跟朝右。
甲骨文“止”字与“之”有一点象似,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表示“从这里出发”的意思。
“之”字的本义是“往”或“到”的意思。
列:列字本为象形字,与“歹”同字。
甲骨文的上部象枯骨破碎的裂纹,下部象死人的空骨,所以“歹”亦有“列”义。
《说文》:“列,分解也”。
“列”是“裂”字的初文,是“分解”、“割裂”的意思。
又可引申为“行列”、“排列”、“位次”等。
“歹”字的本义就是死人或动物的残骨。
世:草木之叶重累百叠,此字形若草木辈生。
世字是古代三十卅的意思。
在上古时期三十年为“一世”。
在古代所谓“一世”是指人的一辈子。
后来则指父子相继亦称一世。
式:式字本义是标准、法式、楷模。
引申为:①效法,以……为楷模;②古人乘车时,伏身扶轼表示警意。
另:古通栻。
此为古代占卜用具,此字形若两根耆草相交。
在古文中“式”是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可不译。
气:气是个象形字。
气字本义即“云气”,象空中浮游的云气。
另:云气也。
形若山中之烟岚。
光:明也。
光字本义就是光明、光亮。
形若日、月、星光照山河。
甲骨文下部是面朝右跪着一个人,人头上有一把大火在照耀。
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
引申为光彩、光荣、光大之意。
名:名字本为会意字。
甲骨文的左边是“口”,右边是“夕”。
甲骨文中“夕”与“月”本为一个字。
表明在月下说话的意思。
也可以说是月下呼唤名字。
金文形体变作月下有口,其义未变。
“名”字的本义就是“名字”。
因有“夕”字旁,也有月光的意思,也有指“文字”的意思。
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
《说文》:“名,自命也。
从口从夕。
夕者瞑也。
瞑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名”字也可做为事物之称号。
状若杆上装一饰物。
古时,各部落将自己的图腾装于杆上,作为该部落的标志和部落的名称,也是这一氏族的保护者。
左:指方位。
甲骨文“”就像左手之形,上部代表“手指”形,下部代表“手臂”形。
金文“”的上部及左部都代表手,与甲骨文一样,下部又加了“工”字。
“工”字象斧锛木工器具之形。
左手执斧锛等工具,就是辅助、帮助干活的意思。
所以“左”字是“佐”字的先造字。
后来因为“左”只借为“左右”之“左”用了。
那么代表“帮助”之义的“左”,就只好加上个“立人旁”,成为“辅佐”的“佐”了。
古代尊崇右,所以右是较尊之位。
“左迁”都是降级降职的意思。
古代人有个习惯,人面朝东,那么东就是左面。
互:互相、相继、交替、交错的意思。
形若藤条交错缠绕,故曰互。
乂:芟草也。
形若刈草之刀。
引申意为治理、安定、义安太平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