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课本整理

古代汉语课本整理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一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二汉字产生的途径汉字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图画和契刻。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

”指事又叫刻画系统,契刻当是其主要渊源,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一)源于图画:象形文字1、图画与汉字的本质区别:1)目的不同:图画属于艺术形象,先民描绘图画是为了表现美、按照美的规矩创造,或是为了表达某种宗教观念等目的;文字属于书写符号,是为了记录语言;2)与语言的关系不同:图画表达的意义并不固定,不能与词建议一对一的联系,而且没有读音;只有当图画与语言中的词之间产生了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图画联系上一定的声音单位(词的发音)并代表了该声音单位所表示的意义(词的含义)时,才变成了文字。

所以,图画到文字有一个质变的过程。

3)抽象程度不同:象形文字抽象程度高,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大体轮廓来“据义绘形”;图画要求真实的表现具体事物,抽象程度低。

2、图画演变为文字:自发产生阶段,自觉创造阶段(二)源于契刻1、概念:契刻就是在竹木等物体上刻画记号。

其作用主要用来计数或提示事件。

2、契刻演变成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没有发展成为汉字。

总之,契刻不是文字,契刻成为文字的条件是表示语词。

三汉字产生的时代和汉字体系的形成1、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2、汉字体系形成于夏代(距今已有4000年),原因:1)夏王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

迫切需要文字比较完整的记录语言,方便统治;2)夏代有文献,说明文字体系已经形成;3)夏末,夏朝已建有图书档案,说明至迟在夏朝中期或更早,汉字体系已经形成。

第二节汉字形体的演变(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演变)字体的演变就是汉字的总体系和发展的总趋势而言,主要体现在书写风格和笔势的发展确定文字的条件:1、有比较固定的音义,可以记录语言中的词——音义;2、线条化、图画化——形;3、约定俗成,社会公认,有一定传承性——社会性一汉字字体的演变1、汉字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书写材料或书写工具的改良或替换密切相关。

2、汉字的演变阶段:古文字阶段的代表字体是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战国文字(六国古文和秦国的大篆)、秦代的小篆;今文字的代表是汉代的隶书(秦隶和汉隶),魏晋至今的楷书。

(一)殷商文字:甲骨文1、命名:根据书写材料龟甲兽骨2、定义:商代和西周早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的文字。

3、发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刘鹗:《铁云藏龟》;孙治让: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周礼正义》《契文举例》;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郭沫若主编的大型甲骨文合编《甲骨文合集》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4、特点:1)线条极细,笔势大多方折,字形瘦长;2)沿用图画的写实手法,较多保留图画的特点;3)字的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化:字的方向可以改变;偏旁可有可无;偏旁部首位置比较自由;意义相同或想通的形符可以改变;字的笔画可多可少;4)有相当多的和文(把两三个字刻在一个字的位置);5)假借字数量极多,还有一些同形字(二)西周文字:金文1、命名:书写材料是铜器,又名钟鼎文。

2、铭文最长的是是西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铭》。

西周铭文内容大多是说明器主为受器者做器的时间和原因,并告诫后代要“子子孙孙永用”。

3、特点:1)笔画比甲骨文粗壮,笔道用肥笔,屈曲圆转;2)形体线条化、平直化;3)形声字大量增加;4)字的结构转向定型化。

(三)战国文字:汉字发展史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春秋末年——秦)1、六国古文:1)内容:金文、货币文字、玺印、简帛文2)共同特点:简体字盛行;文字书写上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汉字字体出现了大量的无规矩可循的省变和化变,破坏了汉字的规范性。

2、秦国文字:1)文字资料:《史镏篇》,唐代“石鼓文”,《说文解字》233个鋶文2)特点:A、笔画工整匀称,文字大致左右均衡,字形竖长而略呈椭圆;B、字体更趋向线条化,并且线条长而圆转,粗细一样;C、形体结构复杂。

(四)小篆1、《说文》收集了9000多个小篆,这是最丰富最有系统的一份秦系文字资料。

2、特点:1)线条圆转匀称,笔画粗细一致,形体整齐;2)图画性近一步减弱,线条化、符号化近一步增强;3)字的结构基本定型规范。

(偏旁统一,字形简化)(五)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秦隶属于古文字,汉隶属于今文字)1、隶化:彻底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近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结束汉字的古文字阶段,进入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

2、表现:1)同化,小篆中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规范为同一形体;“春,秦,奉”统一偏旁。

2)分化,小篆中同一部件或同一字在隶书中变为不同字或部件。

“吏与史”3、特点:1)秦隶:有点草率,笔画方折;2)汉隶:轮廓由较方变为较扁,形成“挑法”“波势”“波折”等笔法。

(六)楷书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二汉字字形的变化(讹变、简化、繁化)(一)讹变: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二)简化或繁化1、简化:A、圆形线条化、符号化;B、简省部分构件;C、以较少笔画改写部分部件或整个字形。

2、繁化(区别律):A、增加笔画;B、增加构件。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说文解字历史意义:1、理论上:1)创立六书学说;2)系统阐述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

2、编排上:创立了部首,沿用至今;3、资料上:1)收集保留除甲骨文外的金文、铭文、篆书、隶书等;2)保留东汉以前的汉字本义;3)保留很多音韵学资料;4)保留很多珍贵训诂资料;5)保留汉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多方便珍贵材料中。

汉代三家说:班固,郑众,许慎一六书说的形成1、“六书”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许慎在总结前人文字学成果的基础上撰成《说文解字》,在《说文叙》中第一次对六书做了解释和举例。

3、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释例》近代丁福保《说文诂林》,将各书汇成一体。

二六书说简介(一)象形:一定表示名词,具体图形表示具体事物;1、象形字与图画区别:1)图画精细,象形抽象;2)图画不与语词音义相应,象形字与语词音义相应;3)图画有不同解读,象形字只有一种解读;2、象形字分类:1)全体象形:人、鸟、户、水、鱼;(画出实物的全体)2)局部象形:牛、羊、右;(画出其局部)3)合体象形:瓜、夫、身、州,果,胃,元,身,文,眉,儿,页。

(二)指事:在具体图形基础上,加上指事性符号,表达抽象性概念。

1、分类:1)纯符号指事(数字);“丩”2)加体指事:象形上增加一个指事符号。

刃,本,末,朱,寸,亦,立,天3)减体指事:象形字基础上减少笔画。

孑,片4)变向指事:左5)借形指事: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大,高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象形造字法的局限,近一步巩固了象形造字法的地位,加大了汉字系统中形的比重,间接增加了汉字朝拼音化方向发展的难度。

(三)会意:合并两个及其以上的字组成新字、会合出新意的造字方法。

1、分类:1)同体会意字:偏旁是同一个字。

并列式(北,比,棘,系,从,赫,林)重叠式(友,炎,多,圭,枣,哥)品字式(聂,轰,膻,蟲,卉,淼,磊)并列重叠式,莽2)异体会意字:合并几个不相同的字。

(祭,及,采,牧,见,旦,杳,光,先,欠,兄,休,取,焚,寇,)图形会意式,意象会意式,偏旁字义连接会意式。

(四)假借:令长1、本无其字,依声托事;2、本有其字,依声托事(通假)、(五)形声:1、形声字的形旁一般表示字符所属的大致范围,声旁表示读音。

2、分类:1)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八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内行外甥,外形内声,意符占一角(颖,载,修,疆,腾),声符占一角。

(徒,旗,近,病,徙,房)2)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组合关系上的特点:一般形声字,省声字,省形字,亦声字。

3、意义:形声字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汉字的表意性质,使汉字成为成熟的意音文字体系。

(六)转注(部首相同,同义相注):形转说,意转说,音转说,引申说。

考老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一)定义: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1、今字分担古字的本意: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意。

华-花,州-洲,止-趾,厉-砺古字被假借义所占用,~。

方-舫,然-燃,其-箕,自-鼻,责-债,益-溢,原-源。

队-坠,莫-暮,匡-筐,爰-援2、今字分担古字的引申义;田-佃,大-太,解-懈,昏-婚,坐-座,保-堡,取-娶,家-嫁,贾-價3、今字分担古字的假借义。

舍-捨,为-伪,辟-避,胃-谓(三)古今字在字形上的联系:今字多以古字为原型,在古字基础上产生新字。

1、以古字为声符;暴-曝,其-箕,道-导,见-现,戒-诫2、以古字为形符;嫡- ,赴-讣,被-披,创-疮,帐-账,说-悦3、对古字略加改造成为今字。

陈-阵,母-毋,不-丕,气-乞,巳-已二通假字信-伸,归-馈,没-冒,何-荷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关系:1、联系:都和假借有关系。

2、区别:1)古今字是汉字史上的历时现象,今字后于古字产生,今字分担的意义不再用古字;通假字是同一历史平面上的共时现象,通假之时,本字与假字共存,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相替代。

2)古今字是造字法上的一种有目的的分化,联系确定;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属同音字的临时借用,联系不固定。

3)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继承关系;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一般没有意义联系。

三异体字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

异体字与古今字、通假字的关系:1、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异体字是一个共时的概念,指同一个词在同一平面上的不同写法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古今字是一个历时的概念,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今字产生的意义在于分化古字某些义项。

2、异体字与通假字的区别:两者都是共时的概念,但通假关系只要本字与借字之间音同或音近即可,异体字必须音、异全同。

第五节俗字(一)俗字与正字关系:在一定的文字系统中,正字总是占据主要的、主导的地位,俗字则属于从属、次要的地位。

正字是文字系统的骨干,俗字是文字系统的补充。

二者界限并不是绝对的,也有相通、想转化的一面。

(二)类型:形体变误;别形、异体;简省和合文;借用;采用古字;草书楷定;累增。

(三)特点:简便性;表音性;书写的随意性;有时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第二章词类第一节词类概说一词(一)语素和词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2、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特点:1)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2)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3)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