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内容提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
来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
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
人化自然观上,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上。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也体
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上,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上。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本体论意义
【正文】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在当前的“以
人为本”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主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谈论“以人为本”。
从我们党的事业来讲,“以人为本”是我们要贯彻的发展理念和党的执政理念,所以从价值
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谈“以人为本”是必须的。
但马克思主义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
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以人为本”中的“本”首先应该
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当然也就不会有价值论和方法
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从理论上说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为什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态度、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实践范畴的引入使“以人为本”具有了本体论意义
哲学上的本体论,主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是一切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避开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抽象地追问世界的本源,它固守旧哲学的思辨传统,幻想达到对世界的绝对完满的解释。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对世界的本源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与一切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抽象地谈论一般本体论问题,它反对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提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
消灭哲学”[1] 8。
当然,他所要消灭的哲学只是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即思辨哲学,而不是
整个哲学或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
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
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
实。
”[1] 67“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
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1] 73-74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世界之本的追寻应该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2] 598,而人们所能看到的或体验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实物。
因此,哲学必须抛弃那种宗教神学式的思辨传统,面对人的现实世
界。
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讨论这种世界之本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实践范畴的
引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相比,在哲学形态、对象、性质、功能和方法上都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它内在地包含自然本体论的哲学前提,即承认和坚持自然存在、物质存在的优先性,但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归结于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 54在他们
看来,对于世界物质性的最终确认只有通过生活实践的不断延续才能够完成,因为“在我
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3]。
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不是
从思维和存在抽象对立的意义上去总结自己的新哲学与旧哲学的对立,而是从实践的观点来总结这种对立,用它去解决以往哲学中抽象探讨和争论的问题。
因为“凡是把理论引向
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1] 56“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4]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