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现代教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现代教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

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能力,讲究艺术,自觉主动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创乐教乐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现代教学和谐师生关系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代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始终放在中心地位上;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
我国传统师生关系重视师道尊严,忽视学生的尊严与权利,却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人的教育,在鼓励学生个性日益张扬的学校教育中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对立。

师生主体交往旨在通过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置受教育者于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激发其内在成长的需要。

主体间交往的教育模式不是把知识当作目的,而是当作手段,师生在交往中传递知识,获得生命体验,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教与
学的交流活动而形成的价值关系。

它是学校教育中一对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

它贯穿了整个教育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实际上反映了价值
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阶段,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
1、均衡发展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但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间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为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其中师生的工作关系是最根本的,并受教育目的制约,是师生在教
学活动中的根本需要,是师生最基本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师生社会
化和个人满足的需要;心理关系是师生的情感和认识的需要。

这三种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这三种关系的均衡发展。

忽略了师生之间任何一种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和谐的而且是不健康的师生关系。

2、共同付出
从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它是在两方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付出,而是比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有教师的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全心参与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中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心中由衷地对教师产生尊敬、感激之情。

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学生积极的反馈,不仅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还得到了学生对自己的肯定,这有助于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3、双方获益
哈格里夫斯曾提出师生关系依据彼此情景定义的一致性与否存在着三种可能:和谐、不和谐、假和谐。

其中和谐就是师生双方均获益,不和谐是师生双方均受益,假和谐是有时获益有时受害。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获益。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归属感和“爱”,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满足教师作为人的心理需求。

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肯定了教师的工作。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本身就是教师发展、受益的一部分。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方共同促进,彼此获益的结果。

4、彼此愉悦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师生双方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均感到愉悦、满足。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
基础上的。

这时候,师生双方所进行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令人轻松、愉快的。

其次,由上述可知和谐师生关系所带来的是双方共同受益,这一结果也是令人快乐的。

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这种愉悦既是过程的愉悦,又是结果的愉悦。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措施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

师生双方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运用各种策略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一)转变观念,自觉行动
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将教师置于统治地位,是造成师生关系失调,妨碍师生关系和谐的根本原因。

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破除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首先改变这种观念,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现在的学生心理成熟早,知识面广,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真诚地和他们交流谈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才能和学生建立真正地友谊,彻底地改变以前的紧张的关系,形成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促进其自我发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心理—社会支持(psycho—social support)和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愉快、成功和自信,因为这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持久的动力。

网络教育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的信息比例减低。

与此同时,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可能会导致获取的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为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扩充专业知识,还应有民主的作风和谦虚的态度,鼓励学生质疑,在有些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也是教师必须确立的观念。

(二)提高能力,加强修养
信息社会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念ppt,沿用几十年不换的讲义,举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案例,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现在的学生都很理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上课是有时间成本的,他会比较,投资在课堂的一个小时,比自学一小时,哪个收获更大。

如果课堂上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不会去听课,更不用说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关系了。

现代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力求变化。

教师的假设应当是:我能看懂的知识,学生也能看懂。

教师绝不能成为传声筒、朗诵者,应该能讲出课本以外的东西,是问题的导引者。

学生精力过剩,但他不知道“兔子”在哪里,老师知道。

而知道“兔子”在哪里,来源于教师对学术和课程本身的研究。

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能够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
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
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

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安排课程,也才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愿意师从于你,从而为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三)讲究艺术,深入交往
换位思考。

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彼此交往的态度、言行等。

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理解学生不成熟的态度和言行。

教师在要求学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其次,自己也应做出表率。

恰当批评。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视其所犯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学生的性格和批评的场合,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灵活、恰当地进行批评。

事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安抚。

这种批评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学生易于接受和改正并且不伤害师生关系。

及时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匿名信等方式保证学生反馈通道的畅通。

这种反馈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交往的方式方法以及个别行为习惯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应仔细思考这些意见或建议。

对于自己做错的要改正,做得不好的要改进,学生误会的地方要想办法
澄清。

三、结束语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如果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和谐发展,整个教育过程就会顺利地进行,教育效果也必
将是理想的。

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建立一种师生个性相融的和谐关系,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他们乐于学习,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然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我们应通过努力,完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调和由于师生关系而引起的各种分歧和矛盾,实现师生之间在情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相互宽容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宫希魁.论社会更加和谐.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4卷第1期
[2] 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6月
[3] 陈岸瑛.中西和谐考.美术观察.2005.10
[4] 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 夏纪梅.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