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实录【课标内容】2.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节选,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范进中举》一文选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这篇文章需要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并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的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当时的世态百相,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同时,范进是小说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他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一个单元的小说,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
初步学会了对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梳理,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学生面对文本偏长的小说容易读得比较粗略,并且缺乏对整部作品的背景认识,对人物的分析理解也容易表面化。
【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链接,了解《儒林外史》及其作者,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和主旨。
2.通过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对比范进中举前后情况的变化,探究范进性格成因和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
3.通过学习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认识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对比范进中举前后情况的变化,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和小说主旨。
这也是本单元小说的教学重点之一。
年代的久远加上文本较长,范进性格的形成原因和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教学策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课堂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直接导入播放《范进中举》视频(时长6分27秒)。
师:(出示课件)这段啼笑皆非的视频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九年级下册要求同学们阅读的名著之一。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出示课件)你来读一下。
生:“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有一个中心: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师:好的,谢谢,请坐。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个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个名词。
生:科举制度。
(通过解读《儒林外史,自然引出小说批判的对象——科举制度》)师:没错,科举制度。
你知道科举制度是从哪一个朝代开始的吗?生:隋唐。
师:嗯,我们的预习提示上有提到。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时1300年,如此一个跨越千年的制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制度呢?(出示课件)来,你们这一排,一人读一小段。
生: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地方考试。
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考中者为“举人”。
举人可于次年春进京会试,即便会试没考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
乡试翌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参加会试,取中者为“贡士”。
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复试,即殿试。
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师:谢谢。
视频中的范进是在是在哪一个阶层的考试中上了金榜的呢?生:(稍作思索)乡试。
师:哦,就是说,范进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简单了解科举制度,学生初步意识到范进中举之后众人态度变化的原因)(出示课件)古诗有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它彰显了古代读书人中举后的欢喜。
话说人生有四大幸事,你知道是哪四件事吗?生:(笑而不语)师:(微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出示课件)科举上金榜乃人生一大幸事,可是我们的范举人却——生:疯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儒林外史》第三回的节选,第三回目录为:(出示课件)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时,编者把题目定为《范进中举》。
(板书“范进中举”)二、赏析精彩语段,解读范进性格师:课文大家已经读过,告诉我文章在第几自然段描写了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亚元之后的反应?生:(翻开课本看了3秒钟)第5段。
师:(出示课件)嗯,来看屏幕,这就是本文第5自然段的内容,齐声朗读一下。
生: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师:范举人这一疯,疯得是很有特色、很有范啊!我们看他发疯时的言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是什么?生:(思索2秒钟)中了。
师:(师板书“中了”)字越说越少,语无伦次,可见疯得严重,可即便如此,他还是牢牢记得自己“中了”,都疯成这样了,还不忘记自己“中了”,这说明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啊?生1:喜欢荣华富贵。
生2:热衷于功名利禄。
师:(师板书:热衷于功名利禄)还有一个字,也是他疯了之后反复说的一个字,是哪一个字呢?生:(不假思索)“噫”师:(微笑提示)值得玩味的一个字。
生:“好”师:(板书“好”,出示课件)你觉得他在喊“好”的那一瞬间,可能会想到什么?生1:(思索片刻)以后就好了,有吃的了,也有住的了。
生2:他会想再也不用受胡屠户的辱骂了,老母亲也不用挨饿了。
师:从此,就拥有了——生:荣华富贵。
师:此处堪称是本文的一处妙笔。
(出示课件)纷至沓来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
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浏览全文,探究范进性格的成因师:那么,范进中举之后到底好在哪里?课文又是如何写的?(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结合屏幕上表格显示的四个方面,划出相关语句,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默读课文,划相关语句,同桌交流,约5分钟)师: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好的,范进中举之后“吃”的方面好在哪里呢?生: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
师:嗯,还有吗?生:胡屠户送肉。
师:(出示课件)“住”的方面呢?生:三进三间房屋。
师:哦?这是谁送给他的?生:张乡绅。
师:(出示课件)“用”的方面?生:众乡邻搬桌椅。
师:嗯,还有吗?“用”的方面还可以和什么有关?生1:钱。
生2:屠户送四五千钱。
生3:张乡绅送纹银50两。
师:很好。
(出示课件)地位呢?中举之后范进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生1:胡屠户对他恭敬了。
生2:众乡邻对他很热情。
师:嗯,很好,还有吗?那个之前未出现的张乡绅呢?生:张乡绅拜访他,对他称兄道弟。
师:(出示课件)嗯,那么范进在中举之前有过这种待遇吗?生:没有。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继续跳读全文,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默读课文,划相关语句,同桌交流,约5分钟)师: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嗯,谁先说?(学生举手)好,你说。
生:饿了两三天,没有早饭米。
师:还有补充吗?(学生举手)你来说。
生:每日小菜饭,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师:很好。
(出示课件)“住”的方面怎样呢?生:茅草棚。
师:(出示课件)“用”的呢?我们刚刚说了,“用”的方面也可以和钱有关。
(学生举手)你说说。
生:没有盘费去参加乡试,没有钱打发报录人。
师:真好啊!还可以根据小说内容自己总结。
(出示课件)那中举之前范进的地位如何呢?生:胡屠户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师:嗯,在胡屠户那里毫无尊严和地位。
在众人眼中呢?生:众人不理会他,无人帮助他。
师:没错。
(出示课件)即便如此境况,即便老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他依然不管不顾,执意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范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热衷功名利禄。
师:是的没错,那么他放下饿得两眼看不见的母亲不管去追求功名呢?生:自私。
师:(师板书:自私自利)你看表格清晰地呈现出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天地之别,形成了鲜明的——生:对比。
师:(出示课件,板书“对比”)除了经济状况的对比之外,你还看出来什么对比了吗?生:(稍作思索)众人对他的态度。
师:嗯,众人对他中举前后的态度也是变得够快。
问题来了,众人的变化,可是真心?生:不是。
虚伪的。
师:那么,众人真正的心思是什么?生:巴结他。
师:巴结他干嘛呢?(生笑而不语)师:我们已经知道范进中举之后,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那么,众人巴结他是什么心思呢?生:可以让自己发财,巴结他对自己有好处。
师:由此可见,当时世风如何?用几个词语概括。
生1:趋炎附势。
生2:嫌贫爱富。
师:还可以说,世态——生:炎凉。
师:(出示课件)作者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与范进中举发疯有关系吗?你可以用一个词语直接告诉我什么关系,也可以用一句话描述这种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微笑)一语中的。
正是因为范进生活在一个权力至上、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人追求名利,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种引诱,一种挤压。
也是范进为什么用尽二十几年的时间去追求功名,到五十多岁仍不肯罢休的原因,也是范进五十多岁中举发疯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生:社会。
师:什么社会?生:封建社会。
师:还有封建社会下的——生:科举制度。
四、走近作者,体会小说主旨师:为什么呢?(师稍作停顿)我想,我们该认识一下作者了。
作者是谁?生:吴敬梓。
师:(板书“吴敬梓”并出示课件)你来读一下。
生: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上秀才,但再也未中举人。
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师:谢谢。
看来,吴敬梓是深受其害,才有如此深切的体会和感悟的啊!有对联为证(出示课件):上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远亲近戚,谁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