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兰亭集序》教案

(完整版)《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 课时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学习重点:1、山水游记类散文2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 、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王羲之其人其事王羲之(303 —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

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

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

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

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

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

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

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

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

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

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

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

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袒腹东床:,太傅郗鉴(东晋重臣书法家)的爱女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

郗鉴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

王导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

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

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转告郗太傅,请任意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赶回郗府,回复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

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

”谁知郗鉴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

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

”这个青年是王羲之。

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王羲之,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

由此,“令袒” 或“东床” 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

但“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3. 鹅池:《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

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4. 以书换鹅: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5. 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 木工刻时, 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四、《兰亭集序》的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 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

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曲水流觞”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

)。

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诗,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

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

有一天,书生拿出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 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

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

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五、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六、课文赏析: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

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

”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感慨。

小结:第一部分(永和九年⋯信可乐也)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夫人之相与⋯结束)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五、文本研读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修禊)之乐── (死生)之痛── (今昔)之悲2、作者为何而乐?【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环境幽美之乐(美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乐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之乐(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兰亭盛会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3、作者因何而痛?(1)【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静:谈玄悟道);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躁:归隐山林)。

陶渊明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都享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老之将至”,时间流逝,人生易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