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工作管理规程
目的
为确保公司验证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并保证验证结果的真实可靠,特制定本公司的验证工作管理规程。
范围
本管理规程规定了验证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明确了验证方式,验证方案内容,验证原则,验证时间,验证程序,验证的实施办法,验证的文件管理及期待值以外结果的处理方法等,它适用于本公司任何验证管理工作。
责任
各有关部门负责人
内容
验证: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1 组织机构及职责
1.1 验证委员会
1.1.1 组成
主任:质量总监
成员:生产总监、总经理助理、质量保证部部长、生产部部长、中心化验室主任、、工程部部长、物控部部长、综合部部长、生产部工艺员、中药饮片加工车间主任、提取车间主任、固体制剂车间主任、合剂车间主任、车间工艺员、质量保证部车间内、外质量监控员及相应岗位操作工。
1.1.2 职责(验证委员会)
1.1.
2.1 负责验证立项的审核及验证项目小组的确立工作。
1.1.
2.2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审核工作。
1.1.
2.3 负责组织验证评价工作。
1.1.
2.4 负责验证的文档管理。
1.1.
2.5 负责公司有关的验证培训工作。
1.1.
2.6 质量保证部做为验证委员会下属常设办事机构负责验证管理的日常工作及公司内验证工作的调度协调及总结工作。
1.2 验证项目小组:
1.2.1 组成:
验证委员会根据各工艺、设备、方法等要求、验证情况及验证涉及的范围,组织设立验证项目小组。
1.2.2 职责(验证小组)
1.2.2.1 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工作
1.2.2.2 参与方案的讨论、确立工作
1.2.2.3 负责组织方案的实施工作
1.2.2.4 负责实施结果的报告工作
1.2.2.5 参与验证结果的评价工作
2 验证的原则
2.1 切合实际
2.2 符合有关规范管理的规定
3 验证的项目
3.1 过程验证:如生产工艺验证、清洁验证等
3.2 系统验证:纯化水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压缩空气系统。
3.3 设备验证:与药品直接接触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设备。
4 验证的方式
4.1 前验证
是正式投产前的质量活动,是一种工艺,一个过程,一个系统或一种材料在正式投产使用前需进行的验证,这一方式通常用于产品要求高,但没有历史资料或缺乏历史资料,靠生产控制及成品检查不足以确保重现性及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过程或设备。
4.1.1 新设备使用前要进行验证
4.1.1.1 安装时设备适应性的确认
4.1.1.2 运转性能适应性的确认
4.1.1.3 实际生产规模的确认
4.1.2 使用原有设备生产新品种前要进行验证
4.1.2.1 运转性能适应性的确认
4.1.2.2 实际生产规模的确认
4.1.3 生产规模的验证
4.1.3.1 根据运转性能适应性的确认结果,设定生产条件,再进行实际生产规模的确认,并要对中间产品及产品的质量是否能达到预期要求的结果进行确认。
4.1.3.2 在每批产品数量上如无已知的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要按照预想的生产规模进行3批的全批量生产,并且3批必须达到全部所要求的结果,若有1批不合格时,经改善后追加3批进行再验证。
4.1.3.3 在取得生产许可前的实际生产规模的确认时,如每年生产不足3批时,可减少每批的生产数量进行3批的确认,当扩大生产批量时,需进行再验证。
4.1.4 前验证的先决条件
4.1.4.1 配方的设计、筛选及优选确已完成。
4.1.4.2 中试性生产已经完成,关键工艺及工艺变量已经确定,相应的参数的控制限已经摸清。
4.1.4.3 已有产品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详细技术资料,包括文字记载的产品稳定性考查资料。
4.1.4.4 至少完成一个批号的试生产,从中试放大至试生产没有出现过明显“数据飘移”现象。
4.1.5 进行的前验证项目
4.1.
5.1空气净化系统验证
4.1.
5.2 纯化水系统验证
4.1.
5.3 压缩空气系统验证
4.1.
5.4 设备验证
4.1.
5.5 设备清洁验证
4.1.
5.6 新产品在批量生产前的工艺验证
4.2.1.3 对所验证的产品或工艺已有相当的经验及把握
4.2 同步验证,即以工艺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数据来确立文件的依据,以证明某项工艺达到预计要求的活动。
4.2.1 同步验证的先决条件
4.2.1.1 有完善的取样计划,生产及工艺条件的监控比较充分。
4.2.1.2 有经过验证的检验方法,方法的灵敏度及选择性比较好。
4.2.2 同步验证的实施,要按照有关规定的方法,确定实施时间、项目、周期,此时可将生产记录等的GMP相关记录利用于验证资料。
4.3 回顾性验证:旨在证实正式生产工艺条件的适用性验证。
4.3.1 先决条件
4.3.1.1 有至少6批符合要求,有20批以上的数据更好,不合格率不得超过10%,如有1批不合格增加10个批次数据。
4.3.1.2 检验方法经过验证,检验结果可以用数据表示,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4.3.1.3 批记录符合GMP要求,记录中有明确的工艺条件。
4.3.1.4 有关的工艺变量是标准化的,并一直处于控制状态,如原料标准,洁净区级别分析方法,微生物控制等。
4.3.2 回顾性验证对象
4.3.2.1 已经得到生产许可的产品没有进行前验证的要对过去的试验检查数据及生产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判定。
4.3.2.2 如在重新许可前,现有的实际生产情况较少,不能进行统计和分析时,要使用类似处方的回顾性验证结果作代替,待积累的数据十分充足时,再进行回顾性验证。
4.4 再验证:系指一项工艺,一个过程,一个系统,一台设备或一种材料经过验证并在使用一个阶段以后进行的旨在证实已验证状态没有发生飘移而进行的验证。
4.4.1 变更时的再验证。
4.4.1.1 关键设备更换或大修
4.4.1.2 批次数量级的变更
4.4.1.3 趋势分析中发现有系统性偏差
4.4.1.4 生产作业有关规程的变更
4.4.1.5 程控设备经过一定时间运行
4.4.1.6 对产品有较大影响的原料、辅料,工艺制造程序及建筑结构变更时。
4.4.2 定期验证:有些关键工艺由于期限对产品的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设备及规程没有变更情况下也要求定期再验证。
4.4.2.1 计量仪器的定期验证:根据计量仪器校正要求,称量器、温度计、压力计、计时器、真空计等。
4.4.2.2 设备的定期验证
4.4.2.3 环境的定期验证
4.4.2.4纯化水系统的验证
4.4.2.5 通过同步验证或者回顾性验证发生异常时,需要检查定期验证项目,方法标准进行重新考虑,修改后进行再验证。
4.4.3 再验证的管理,执行“再验证工作管理规程”(编号:BW01-G6-01-02)
5 验证程序
5.1 验证项目的提出及验证项目小组成立:由各有关部门提出“验证立项申请表”(编号:BW01-G6-01-01),经主管部门及质量保证部签署意见后交验证委员会批准,组织设立验证项目小组,质量保证部备案。
5.2 起草验证方案
由验证项目小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起草验证方案,经验证委员会审核、会
5.3 验证方案基本内容如下:
项目编号、方案起草人、起草日期、方案审核人、审核日期、方案批准人、批准日期、项目概述、验证目的、验证方法、采用文件、控制标准、验证步骤、再验证周期、验证记录(空白样张)。
5.4 验证方案起草后经验证委员会审批方可实施。
“验证方案审批表”(编号:BW01-G6-01-02)。
5.5组织实施
各项验证工作应由验证小组成员根据验证方案所规定的方法、步骤、标准、具体实施,在验证过程中应做好验证记录。
如在验证过程中有必要修改验证方案,验证小组可填写“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及审批表”(编号:BW01-G6-01-03)。
6验证委员会成员审核会签验证报告,由验证委员会主任批准后发“验证证书”(编号:BW01-G6-01-04)。
7建立验证档案:由质量保证部验证管理员将验证立项申请单、验证方案(封面、目录、方案)、验证方案审批表、验证报告(封面、目录、验证记录、验证报告)、验证证书合并归档保存。
8验证方案、报告的编号:S-设备验证、G-过程验证、X-系统验证、F-验证方案、B-验证报告。
附:验证立项申请单(编号:BW01-G6-01-01)
验证方案审批表(编号:BW01-G6-01-02)
验证方案修改申请及审批表(编号:BW01-G6-01-03)
验证证书(编号:BW01-G6-01-04)
验证方案、报告编号(见下页)
附: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