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_课件
访谈式
访谈+现场实录:主持人与采访对象对话过程中,不 断切入同期记录的人物活动 《面对面》的《张积慧:“前线”日记》 访谈+现场实录+解说 《东方之子》的《优秀民警申振》——昆明机场民 警,访谈在工作中完成。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
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 理性思辨色彩 表现手法多样 国外:主持人主持报道 国内:由主持人主持播出,结合现场采访 传播效果显著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求
现代新闻观念 现代新闻含义、思维方法、现代新闻报道 深入采访挖掘 深入采访如探矿 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材料是在新闻报道中对事物的历史以及它和 周围事物联系的交代。分为纵向与横向。
思考的科学性 多维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 (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 目标的主流化 选择显著的新闻事件 (1) 准备报道的事实观众是否关心,事实在多大程 度上关系到多少观众的利益。 (2) 新闻性强,事实包含多项新闻价值。新闻性较 弱的一般不宜做深度报道。 (3) 事实内部是否包含复杂的关系。内容比较单一 的事实也不适合做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报道叙事走向
主题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个性化
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 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 1984年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中,首次设立 了连续报道评奖项目。《广州市民踊跃献血》或一等 奖。 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推向新高度。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多次新闻集合
新闻调查报道
选题取材原则 1、重大 2、紧迫 3、适时 4、独特 5、近核
《新闻调查》选题
影响力 信息量 故事性 命运感 独家性
《新闻调查》
国资流失之谜 (04月11日 ) 孤独症儿童(04月03日) 谁动了我的隐私 (03月26日 ) 持续抗旱 (03月21日 ) 电动自行车的禁和放 (03月13日 ) 奇瑞之路(03月06日 ) 亿万“富”翁现形记 (02月06日 ) 深圳故事 (01月30日 ) 管教“问题少年”的“魔鬼训练营” ( 01月23日) 反“流氓软件”之路 (01月16日) 艺校学生陪酒事件调查 (01月09日)
⑷电视专访:是电视记者、节目主持人对有关的新
闻人物和重要的新闻事件对进行专题访问的一种节 目形式。对象应该知名人士内容应该是重大的新闻 事件和社会问题。 ⑸新闻杂志:一个栏目化的电视节目。可以在节目 中容纳题材和形式不同的几组小节目。特点是:① 采用杂志式编排方式,用目录来概括新闻主题;② 有多个主题;③节目主持人参与。
调查报道要求
准备——掌握翔实的材料 采访——展现调查过程 客观——融观点于调查过程中 魅力——观众参与思考 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问题性调查报道方法
如何保护新闻来源、得到第一手材料 1、技巧处理 2、伏击采访 3、隐蔽摄影 4、隐性采访
电视新闻专题访谈
新闻性电视专访的题材类型 1、人物访问 2、事件性访问 3、观念性访问
深度报道的基本特征
内容的深刻性
充分延伸和拓展6w的要素,注重6W中why
,how 的要素 • when: 立足此时,追溯既往,推测未来 • where: 立足现场,左右延伸,纵横兼顾 • who :立足事实,追踪采访,涉及相关。 • what : 立足此事,搜集情况,报道细节 • why : 立足直接,分析横向,追究纵深 • how : 分析意义,注重结果,预测未来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 我国的系列报道这一形式出现于1984年,35周年之 际,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报道《光辉的成就》、 《六五成就》,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的成就。 多为成就报道,配合宣传需要。
系列报道
传播特性 1、题材富有影响 主题同一性:系列报道大量是主题性新闻题材。 “主题新闻”很少专门报道一件事,而是集过去、现 在、未来于一体,容东南西北的新闻于一身,以主题 贯穿其中为己任。 2、内容有机组合 重在策划,贴近生活,制作精细,编排精巧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起源——西方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 义来。”对新闻事态的发生有前因后果的解释、分析 和预测 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 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新闻的五个“W”和一 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
连续报道
传播特性: 1、整体连贯,报道及时,时效性高 ——报道时新性、连续性、完整性 2、制造悬念,产生吸引,传播力强 ——悬念感 3、紧凑衔接,夹叙夹议,震撼力大 ——递进性 4、互为因果,多重角度,突出本质 ——纵横结合、有始有终
连续报道
传播优化 1、注重题材选取 ——广博性、显著性,扬长避短、精心选题 2、注意衔接,把握节奏,强调层次 3、注重言论,强调点评,深化理念 ——形象鲜明,突出重点
电视专访的发展
西方:CNN《与拉里· 金对话》 CBS 华莱士 芭芭拉· 华尔特 我国:人物专访栏目《东方之子》 “浓缩人生精华” 目的——留下真实的面容和话语 培养和推出真正的节目主持人
《面对面》
2003年1月底,《面对面》—— 定位语“面对面的交流,面对 面的碰撞,面对面的印证” 2003年4月定位语—— “在聆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 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与人物为伴,和新闻同行,《面对面》 传递真诚的声音” 最新定位语——“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 以,我们渴望了解这些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 么?为什么?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 面的印证。所以才有了《面对面》”。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崛起 画面形象化——不能表现过去事件,不能表现心理活 动,不能表现哲理的思考。 196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杂志型的电视新闻节 目《60分钟》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板块节目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界说
电视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 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 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 七要素:在新闻五要素,五个W向H(怎么样)和M (意义)的拓展。
电视专访的要求
采访对象的选择 记者、主持人的提问水平 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
采访对象的选择
《东方之子》2003年重新定位 1、紧追新闻事件发生及时播出新闻人物 2、在当下的新闻热点中寻找推出相关人物 3、密切关注名流动态,抓住时机及时推出 4、配合重要纪念日及时推出相关人物 5、以重大事件或新闻背景为出发点构筑系列节目,制 造阶段性收视热点
电视新闻能否搞深度报道?
“我们电视就是快,分秒不误,你们报纸快不过电视, 你们不能和电视竞争,连试都不用试。但如果对新闻 进行详尽报道,那我们连上场比赛的资格都没有。电 视本身的特点使得这样做根本不可能。”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主持人: 杰· 布林克
定义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 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做有背景介 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 ————叶子
新闻调查报道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新闻性访谈节目
电视专访
谈话节目
新闻调查报道
新闻调查报道
新闻调查报道是就某一新闻事件,就群众关注的社会 问题、社会现象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是有分析解释、 有思辨的电视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三要素: 调查由报道者完成;报道主体包含某些对读者或观 众而言有一定重要性的事实;其他人正在企图对公众 隐瞒这些事实。 《新闻调查》
《新闻学简明词典》:“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 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 代,是新闻的5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 报道方式。”
结论:
1.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 道追求深刻性的一种理念,思想方法和立体的思维 方式和旨趣。 2. 一篇深度报道包含的主要内容:事件,新 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新闻预 测,图片说明,对策建议等 3. 深度报道从调查走向研究,从知性走向理 性,记者通过调查研究社会问题,从调查型记者走 向研究型记者。
“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的崛起
一 广播电视向报纸深度报道的借鉴 深度报道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 述明日之意义”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 的定义 《新闻学大词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 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 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
我国电视新闻发展趋势
栏目多样化 连线日常化 直播常规化
电视新闻
特点:声画双主体——立体信息传播 成功电视节目三要素: 信息——扩大信息源、增加信息量、畅通信息流通渠 道、解读信息。(第一解释权) 情感——挖掘事实的情感、记者的情感 个性——报道主体是人、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人格化 传播
采访对象的选择
《面对面》:所有的新闻是由人来构成的、推动的。 人是基本元素,如果新闻里没有核心的人物,《面对 面》就无法做。这个节目是由人来构成的。人的行为、 语言可能会显示他的个性、品格和新闻事实。
记者、主持人的提问水平
1、访前准备 2、采访能力,提问设问能力 3、质疑
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
《焦点访谈》
关注。
对广播电视的深度报道的认识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 式。 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新发展 报道深度体现于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 的相关性的分析 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