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人格权

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人格权


二、肖像权
肖像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指自然人享有的 以自己肖像为内容的专有 的人格权法。
它的特点是:
➢ 第一,肖像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 第二,肖像权也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 ➢ 第三,肖像权还是一种标识性人格权,具
有基层性。
三、肖像权的内容
(一)肖像制作权 (二)肖像使用权 (三)肖像利益维护权
四、肖像权的合理使用
据我国的法律和司法实践(主要是后 者),基于若干特定情况和社会公共利益 原因,可以不经肖像权人的同意,即合理 地使用其肖像。
第五节 大众传播活动侵害人格权的 民事责任
一、更正与答辩
这里说的更正和答辩包括两种情况: 进入诉讼程序之前的对具有侵权性质的新 闻的补救措施;经法院判决后责令一方必 须发表的更正与答辩内容。
➢ 1.人格权的特征是什么? ➢ 2.大众媒介侵权责任构成应具备哪些要件? ➢ 3.如何对大众传播活动侵害名誉权进行认
定和抗辩? ➢ 4.大众传播活动侵害隐私权的方式有哪些? ➢ 5.说明肖像权合理使用的范围。 ➢ 6.大众传播侵权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有哪
些?
二、行为人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具有一种应受责罚的 心理状态。过错要依据客观标准来衡量并 通过外部行为体现出来,但过错并不是行 为本身。
➢ (一)故意的过错 ➢ (二)过失的过错 ➢ (三)过失的推定
三、行为的违法性及损害结果
➢ (一)名誉损害 ➢ (二)精神损害 ➢ (三)财产损失
四、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肖像权
一、肖像
从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美术意 义(或摄影)上的肖像,是指通过绘画、 摄影等艺术手段,使肖像权人的人物形象 在物质载体下再现的一种观赏造型作品。
肖像有以下特点:
第一,肖像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的外貌形象。 第二,肖像具有物的属性。 第三,肖像是肖像权的客体,表现了自然人 特有的人格利益。
中国现行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 一是对公民的人身、人格尊严、家庭、住宅等最 基本的隐私事项予以保护。
➢ 二是对单项属于隐私的事项专门立法予以保护。 ➢ 三是明文规定禁止擅自公布和宣扬他人 2.侵入私生活区域。
三、侵害隐私权的排除
1.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s)。 2.当事人同意。 3.使不可辨认。
隐私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公民个人隐私保密权。 2.公民在合法范围内对其隐私有支配权。 3.公民个人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 4.公民在隐私权被侵害时,有司法保护请 求权。
一、中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在中国,公民的主要私人事项一贯受 法律保护,“隐私”这个概念进入法律比 人格尊严、名誉等还要早一些,但是法律 还没有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来 加以规定。
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指二者之间具有前因后果的关联性。 它 是媒介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的四个构成要 件之一。
第二节 大众传播与名誉权
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应 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 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一、侵害名誉权的对象
三、侵害名誉权的抗辩和排除
➢ (一)真实 ➢ (二)公正评论 ➢ (三)特许权
第三节 大众传播与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 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 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 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 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 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 等具有决定权。
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人格权
人格权是作为主体的自然人和法 人所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内容 的、为维护主体生存和尊严所必备的 权利。
第一节 大众传播活动侵犯人格权责 任构成要件
一、损害事实
在媒介侵权案件中,损害事实就是指 侵害行为的客观存在,即行为人通过大众 传播媒介刊载、播出有损特定人权利的文 字、语言、图像的行为已经发生。
(一)自然人 (二)法人 (三)非法人组织 (四)死者
二、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一)诽谤 1.陈述虚假事实。 2.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
(二)侮辱
依照中国法律,侮辱是另一种侵害名 誉权的方式。在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也 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分为诽谤和侮辱 (insult)。侮辱从语义上说,就是使人蒙 受耻辱。侮辱的方式包括暴力方式、口头 方式和书面方式。
二、精神抚慰
(一)停止侵害 (二)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三)赔礼道歉
第六节 案例及分析
案例5—1
湖北京山县电视台新闻失实被判侵犯名誉权
案例5—2
张永琛诉王庆祥、东亚经贸新闻报社 侵犯名誉权案
案例5—3
范志毅“赌球”侵权案首次认定公众人物概 念
案例5—4
奥运冠军刘翔诉媒体侵犯肖像权案
思考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