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与旅游
舞剧 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及 舞蹈演员共同创造。其编导则是一出舞剧的组织者、 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芭蕾舞是西方舞剧艺术的 典范,最早从民俗舞蹈、社交舞蹈进入了宫廷和城 市舞台,在不断的革新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艺术形式, 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代表作有《天鹅湖》、《睡 美人》、《胡桃夹子》、《巴黎圣母院》、《堂吉 珂德》等。中国芭蕾舞台上,已创作、上演过自己 的剧目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梁山伯 与祝英台》等。民族舞剧以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 蹈为基础,并不断革新和吸收国外舞蹈艺术的遗产, 已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作品有《宝莲灯》、《丝路 花雨》、《嫦娥奔月》、《木兰飘香》等。
中国戏曲的孕育创生历经几千年之久,有关戏曲起源尚无定论,目前有 以下几种说法: 源于古代宫廷俳优 源于皮影戏和傀儡戏
源于古印度梵剧
源于宗教仪式
2、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戏曲没有严格的角色分工,也没有故事和情节,后来逐步发 展到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唱念做打功夫并用,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的戏剧。
(1)宋杂剧与金院本
戏 曲 文 化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文化 京剧文化 黄梅戏文化 现代创新艺术 表演艺术与旅游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古希腊戏曲、古印度梵剧
1、中国戏曲的起源
孕育阶段: 先秦到隋代
形成阶段: 唐到宋金
成熟阶段: 元代
歌剧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 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近代西方 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 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 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 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 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等。中 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 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 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 《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
评 剧 《 花 为 媒 》
秦 腔 《 三 滴 血 》
越 剧 《 梁 祝 》
豫 剧 《 花 木 兰 》
丝 弦 戏 《 红 豆 曲 》
花 鼓 戏 《 刘 海 砍 樵 》
邕 剧 《 五 台 会 兄 》
桂 剧 《 灵 渠 长 歌 》
戏曲的基本介绍
1、戏曲的种类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种类:
4、戏曲脸谱知识
前辈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 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 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 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 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 戏曲中,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 来进行。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
2、戏剧的剧种
木偶 木偶是在幕后由演员操纵用木偶 表演的戏剧形式。中国古代又称傀儡 戏。起源于5世纪的中国、印度等文 化古国。进入20世纪出现了新趋势, 发挥木偶的特点,演一些"人"的演员 无法表演的戏,产生了多样化的演出 形式,如手套式、托棍式、提线式三 者综合演出;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 演员当看着观众的面操纵演出;台下 观众与台上木偶混合演出及放映电影 与木偶剧混合演出等。
3、地方剧种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唐剧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喇叭戏、辽南戏(辽剧)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吕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茂腔、五音戏、柳琴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大平调、道情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凤阳花鼓戏
多幕剧 按形式规模划分的戏剧类别之一。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 剧。欧洲戏剧在17世纪以后开始分幕。一幕之内又可分成若干场。幕标 志着剧情发展的一个大段落,而场则表示大段落中时间的间隔或场景的 变换。在现代戏剧中,幕与场的界限已不明显,多场景、无场次的剧目 中,时空变换显得更为自由。
皮影 皮影用皮制或纸制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戏剧形式。它借助灯光把由人操纵 的玩偶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观众欣赏。它在许多国家中盛行。虽 在表演形式、影人造型、音乐舞蹈及剧目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操纵为其 表演方法,具有傀儡艺术的特点。国外皮影戏最早由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 传入欧美各国的,并与宗教活动有关,后来发展成一种娱乐性的戏剧艺术。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种类较繁杂。传统剧目有《万仙阵》、 《松朋会》、《天仙送子》、《半夜鸡叫》、《三打白骨精》、《鹤与龟》 等。
雅 即“正”奉昆曲为 正声。 花 即“杂”,指地方戏 的声腔花杂不纯,
京剧
(6)百花齐放
截至20世纪80年代,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有戏曲戏 剧种317个,中国戏曲园地百花齐放。 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昆曲、粤剧、淮剧、川剧、 秦腔、晋剧、湖南花鼓戏、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等。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 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 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 妆看都是一张脸。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 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 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 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上海——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甬剧 江西——赣剧、弋阳腔、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吉安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芗剧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海南人偶剧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 湖南——湘剧、祁剧、巴陵戏、湖南花鼓戏 湖北——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 四川——川剧 云南——滇剧、云南花灯戏、傣剧、白剧、彝剧 贵州——黔剧、贵州花灯戏 西藏——藏剧
宋代出现了宋杂剧。宋杂剧是各种滑稽表演、舞蹈、杂技的统称。 其中以《目连救母》最为出名。 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逐渐形成了北方派杂剧,即金院本。 金院本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此时,中国戏曲初具规模。
(2)宋元南戏
南戏最初源于我国南方民间,主要是采用当地的民间歌谣,吸收 宋人词调来演唱故事。无宫调、少节拍、灵活通俗。便于传唱。 主要以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为主,著名的有《张协 状元》、《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
(4)明清杂剧与传奇
元代末年,杂剧虽已出现衰落的迹象,但进入明代以后仍旧继续发 展,与由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并行。其中有著名的“余姚、海盐、弋阳、 昆山”四大声腔,著名的明清传奇有《宝剑记》、《浣纱记》、《鸣凤 记》、《红梅记》、《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 等。
(5)花雅之争
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盛起来,从而出现了“花雅之争”。
(3)元杂剧
公元13世纪前半叶,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北方 流行曲调演唱的戏曲艺术,称为元杂剧或北杂剧。 以歌曲为主,并有宾白和舞蹈动作相配合。题材广泛,有的暴露上 层统治者罪恶,有的控诉吏治黑暗,有的涉及妇女问题等。著名作品有: 《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梧桐雨》、 《倩女幽魂》、《赵氏孤儿》等。采用“一人主唱”的演唱形式。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 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 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第二节 昆曲文化
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 现民族戏曲特色,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剧种,享有“百戏之祖”的美誉。
哑剧 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它要求演员有高超的形体语言, 去表达戏剧思想和意蕴。哑剧最早起源于古代人的生活活动。现代哑剧主要产生 于19世纪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创作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罗及其一系 列哑剧作品,引人瞩目。现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都有完整的情节。卓 别林(英)、马尔索(法)、莫尔肖(奥地利)为代表人物。中国戏曲中含有大 量无声表演。作为独立哑剧出现始于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创造。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 喜剧。
悲剧: 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 (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 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关羽(红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