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天然气-第五章[1].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石油天然气-第五章[1].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3 渗滤作用 排替作用 渗滤作用+排替作用 •上覆盖层:毛细管封闭: 上覆盖层:毛细管封闭: 储层中或底部S 以上→ 储层中或底部S油达60%以上→水渗流停止。 以上 水渗流停止。 油气聚集初期:水可通过上覆亲水盖层渗流; 油气聚集初期:水可通过上覆亲水盖层渗流; 油气聚集一定程度后,水主要被油气排替到圈 油气聚集一定程度后, 闭下方。 闭下方。 •盖层:异常高压封闭: 盖层:异常高压封闭: 水不能通过上覆盖层渗流,只向下排替。 水不能通过上覆盖层渗流,只向下排替。
溢出型差异聚集结果: 溢出型差异聚集结果: 差异聚集结果 (1)离供油气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形成 离供油气区最近、 纯气藏,稍远的、 纯气藏,稍远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形成油气藏 或纯油藏,更远的、溢出点更高的圈闭只含水; 或纯油藏,更远的、溢出点更高的圈闭只含水; (2)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可聚集天然气, 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可聚集天然气, 但一个充满了天然气的圈闭,则对聚集石油无效。 但一个充满了天然气的圈闭,则对聚集石油无效。
表示流体自泥岩 向砂岩及在砂岩 内运移的方向
生油层与储集层成指状交叉组合型式时,油气初次运移 和聚集的示意图(据R.J.Cordell,1976,1977)
3.透镜式 3.透镜式
生油层中存在砂岩透镜体时, 生油层中存在砂岩透镜体时,油气初次运移和聚集的示意 图(据R.J.Cordell,1976,1977)
2.影响油藏保存的破坏作用
破坏类型 机理 断层泄漏:断层破坏原生盖层,导致油气运 移聚集在较高部位,或逸散地表 垂直泄漏 剥蚀:与蒸发、氧化等作用有关的地表剥蚀 、地表断裂系统的泄漏 超压:物性或水动力封闭失败 圈闭倾斜:原有圈闭因挤压或倾斜,导致油 气在溢出点泄漏 侧向渗漏 水动力冲洗:大气水的作用 气洗:气顶的增生或扩大 生物降解、水动力冲洗:细菌分解或溶解重 组分,分离出轻组分 成分变化 裂解:高压条件下原油转化为气或凝析油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指生油层中生成的丰富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储集 指生油层中生成的丰富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储集 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 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 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 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 油气不会逸散。 油气不会逸散。 烃源岩厚度适中、排烃通畅、效率高; 烃源岩厚度适中、排烃通畅、效率高; 储层孔渗性好、厚度大、横向连续性好、分布广泛; 储层孔渗性好、厚度大、横向连续性好、分布广泛; 盖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有利于成藏。 盖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有利于成藏。
渗滤作用、排替作用 渗滤作用、
浓度差或盐度差:渗透力 扩散力机制 浓度差或盐度差:渗透力-扩散力机制 ——主要对低分子的天然气起某种作用 主要对低分子的天然气起某种作用
1、渗滤作用 •含烃的水或 含烃的水或 游离烃 •盖层:对烃 盖层: 盖层 类毛细管封闭 •水:可通过 水 盖层继续运移
2、排替作用 圈闭中的水难通过盖层。 圈闭中的水难通过盖层。 •泥质盖层Pf>相邻砂层: 泥质盖层P 相邻砂层: 泥质盖层 •油水界面: 油=P水; 油水界面: 油水界面 P 向上:密度差 → P油>P水 向上: →向下的流体势梯度 向下的流体势梯度 →油: 油上移、向下排替 油上移、 水直到束缚水饱和 度,止到充满圈闭
1.渗漏型(逸出型) 1.渗漏型(逸出型)油气聚集 渗漏型
盆地:
油气水密度不同 重力分异 ★中心低部位 :油藏
边缘高部位:气藏
1.渗漏型(逸出型) 1.渗漏型(逸出型)油气聚集 渗漏型
气藏 油气藏 油藏
物性渗漏型油气差异聚集
பைடு நூலகம்
2、溢出型油气聚集
发育在区域均斜(单斜)背景上, 发育在区域均斜(单斜)背景上,溢出点依次增 高的一系列相互连通的背斜圈闭。 高的一系列相互连通的背斜圈闭。
位于油气主要运移路线上的圈闭,有效; 位于油气主要运移路线上的圈闭,有效; 的圈闭 不在运移主通道上的圈闭,即使近油源, 不在运移主通道上的圈闭,即使近油源,也无效
4.水动力强度及流体性质 静 水动力强度及流体性质—静 水动力强度及流体性质
在水流活动加强时, 在水流活动加强时,背斜储集 层中油和气的移位和分离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油气聚集原理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非常规气藏的形成特征 气藏与油藏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差异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Trap)的概念 圈闭(Trap)
• 1934年麦考洛提出--圈闭:各种性质的油贮。 。 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圈闭: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圈闭 各种性质的油贮。
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气区位置关系—近 2、 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气区位置关系 近
油气就近运移聚集成藏。 油气就近运移聚集成藏。油源区内及其附近的圈闭有 利。
圈闭所在位置距油源区愈近, 圈闭所在位置距油源区愈近,愈有利于油气聚 油源区愈近 圈闭的有效性愈高。 集,圈闭的有效性愈高。
3、 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气主要运移路线的关系
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1、 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早 在油气区域性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 在油气区域性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 对油气的聚集才有效;否则无效; 对油气的聚集才有效;否则无效; 盆地内最后一次大规模构造运动, 盆地内最后一次大规模构造运动, 控制了最 后一次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 后一次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
•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具有体积巨大的生油岩体 大盆地形成大油气田,
12个盆地都大于10× 沉积岩体积多在50 50× 12个盆地都大于10×104km2 ,沉积岩体积多在50×104km3以 个盆地都大于10 生油岩系总厚度一般在500m以上。 500m以上 上,生油岩系总厚度一般在500m以上。 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 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圈闭的有效容 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 二、圈闭的量度 1)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 溢出点: 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 2)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 闭合面积: 的构造等高线所封闭面积。 的构造等高线所封闭面积。
某储层 顶面构 造图
3)闭合高度:从圈闭中储 闭合高度: 层最高点到溢出点的高差。 层最高点到溢出点的高差。

三、油气藏的概念
二、油气藏的保存、破坏 油气藏的保存、
油气藏的破坏: 原来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所处地质环 原来已形成的油气藏, 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 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 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 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
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因素: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圈闭完整性被破坏 切过油气藏的断裂作用→ 切过油气藏的断裂作用→油气向上运移 断裂作用 构造抬升→ 构造抬升→油气藏的盖层遭剥蚀破坏 →油藏埋深变浅→石油的氧化和生物降解 油藏埋深变浅→ 水动力冲刷、水洗原油→ 水动力冲刷、水洗原油→变稠变重
圈闭的组成
储集层: 储集层:储存油气 盖层:紧盖着储集层, 盖层:紧盖着储集层,阻止油气逸散 遮挡物:从各个方向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 遮挡物:从各个方向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 它可以是: 它可以是:
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 1)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
断层遮挡; 2)断层遮挡;
3)储集层物性差异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一、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1.充足的油气来源 1.充足的油气来源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有效的圈闭 3.有效的圈闭
(一)充足的油气源条件
油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 油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 1.生油岩的体积 越大越好。 生油岩的体积: 1.生油岩的体积:越大越好。 有机质的数量和类型: 2.有机质的数量和类型 数量要多,类型要好, 2.有机质的数量和类型:数量要多,类型要好,I、Ⅱ 型较好。 型较好。 3.有机质的成熟度 成熟度要高一些,但应适当; 有机质的成熟度: 3.有机质的成熟度:成熟度要高一些,但应适当;转化 程度越高越好。 程度越高越好。 4.生油岩的给油率(生油岩排出油气的能力):给油率 4.生油岩的给油率(生油岩排出油气的能力):给油率 生油岩的给油率 ): 越大越好。 越大越好。
四、油气藏的度量
第二节 油气聚集的原理
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排开孔隙水而积聚起来形成油气 油气在圈闭中排开孔隙水而积聚起来形成油气 藏的过程。 藏的过程。
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势差或压差:浮力 水动力机制 势差或压差:浮力-水动力机制 ——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若干地区石油聚集的最佳砂岩百分率
产油地区及层系 美国落基山区上白垩统 美国怀俄明州盐溪区白垩系费朗提尔组 秘鲁帕里纳斯砂岩油藏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宾夕法尼亚系阿托卡组 砂岩砂岩-泥岩 厚度比率 0.250.25-1 0.60 0.230.23-0.4 0.500.50-2.0 砂岩厚度 百分率,% 百分率,% 2020-50 37 1919-29 3333-67
二、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 当盆地中存在多个水力学上相互连通的 圈闭,且来自下倾方向的油气源充足时, 圈闭,且来自下倾方向的油气源充足时,油 气在这一系列圈闭中聚集,沿运移方向各圈 气在这一系列圈闭中聚集, 闭中发生烃类相态及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闭中发生烃类相态及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这 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 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 油气差异聚集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