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上应让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上应让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上应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和评价——“认识整时”的教学案例教学背景:刚入学的孩子,大多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他们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由于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致使教师们接二连三对学生进行“物质刺激”(奖金钥匙、聪明星等)千方百计地靠物质奖励来维持课堂上的40分钟,这样做固然有可取之处(笔者认为,在某一环节结束时进行这样的评价是可取的,但绝不能滥用),至少表面上孩子能一时静下来,一部分孩子静下来开始学习,但不能排除另一部分静下来的精力不是集中到学习上来,因为孩子们好表现会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诱人的、在别人面前能炫耀的“金钥匙”、“聪明的一休”或者“勇敢的蓝猫警长”。

长此以往,孩子们会滋长一种“功利性”或产生“浮躁”的心理,往往是静不下心来倾听,更不要说静下心来思考数学问题了。

他们举着小手的一门心思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急于地告诉老师,目的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奖赏,这样的课堂效率是低下的,因此,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解读、学会评价的能力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

这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歇息习惯、进行有效教学所必需的条件。

片断一:组织教学师:请小朋友听清游戏的要求(要求的内容略),哪位小朋友能说说游戏的要求有哪些?学生:如果别人说的对,请拍拍你的小手,如果别人说得不对,请摇摇你的小手。

如果你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请你这样举小手。

游戏1:11+1=12 12-1=11 11-1=12 老师分别报算式,学生用手势“拍手”、“摇头”、“举小拳头”进行评价。

游戏2:“林林小朋友上午10点钟到校读书”,老师问:刚才老师说什么。

师:请你们用手势表示自己的意见。

课一开始,以游戏的方式出现,揪住学生的心,用手势“拍手、摇头、据小拳头”的评价方式贯穿于这节课的始终,孩子们津津乐道。

谁也不甘于落后别人。

片断二: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观察各种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与钟表有关系的知识。

生1:在幼儿园学过几点钟几分钟。

生2:爸爸妈妈教我会看几点钟。

生3:钟会叫醒我。

生4:1点等于60分钟。

生5:看钟表会早睡早醒身体好。

生6:看钟表我会遵守时间,遵守纪律的。

这一开放的问题,既可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又可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便于师生探索新知识时的针对性、实效性。

此间,不但解读评价很精彩的信息,还要解读错误的信息,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同时这些理念在下面的探索中会得到有机运用。

片断三:探究新知1、认识钟面师:钟面的形状、颜色、大小是可以不同的,钟面上的很多地方时相同的。

请小朋友找找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看谁找得多?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同学一起交流。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

生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生2:短又粗的针叫做时针,比较长又细的针叫分针。

生3: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生4:时针和分针都是往这个方向走的。

(学生手势表示)教师说明,这叫按顺时针方向走得。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生5:数12个,按1—12的排列顺序。

生6:钟面上还有一格一格的,有12大格。

生7:12个格的大小是一样的。

老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刚才小朋友在钟面上找到那么多相同的地方,一个个都是小小的发明家,现在请小朋友静静地想,你已经听懂了什么?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吗?在这里,教师一是培养思维的有序性,使知识不断内化;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解读与评价的能力;三是教师评语“都是小小的发明家”,激励学生继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师:这12个大格、12个数,还有时针、分针组成了一个既漂亮又实用的完整钟面,钟表的知识还多呢,请小朋友边看、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太阳,看到了月亮。

生2:我看到时针伴着太阳公公一圈后。

生3:我看到时针又伴着月亮婆婆走一圈。

生4:我还听见时针说:白天“我”伴太阳公公走一圈,用12小时,晚上“我”又伴月亮婆婆走一圈也用12小时。

师:小朋友眼睛亮、耳朵灵、脑子活,刚才我们看到时针伴着太阳公公走一圈,那叫白天;又伴着月亮婆婆走一圈,那叫黑夜。

白天和黑夜合起来为1天,小朋友听的懂吗?刚才老师说的意思是什么?所以时针一天在钟面上要走两圈,(画面出现两幅图)现在钟面上都是几点钟?对,1天有两个6点。

(指着画面)(1)这是晚上的6点钟,太阳公公(生:齐说)已经下山。

(2)这是早上的6点钟,太阳公公(生:齐说)已经升起来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去看看冰冰小朋友在干什么?3、认识整时(1)认读(出示画面)师:请小朋友分别说出什么时候,冰冰小朋友在干什么?——一幅衣服情境图,分别出现:生1:冰冰早晨6点钟起床。

生2:冰冰上午8点钟在教师上课。

生3:冰冰11点钟吃中饭。

生4:冰冰下午4时放学回家。

生5:冰冰晚上6点钟看动画片。

师:平时习惯上说的上午6点,在数学上应该说成上午6时;中午11点说成中午11时;也就是说几点应该说成几时,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小朋友知道我们现在应该怎样读好呢?会读吗?生:6时,8时,11时,6时,9时。

师:谁还有不同想法。

生:这里为什么有两个都是“6时”。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生:有早晨的6时,还有晚上的6时。

(2)规律:师:刚才认读的时间都是整时,我们是怎样读整时的呢?这时一生说:老师,什么叫整时,我不懂师:谁懂,能否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针都指向数字。

师:谁能说得更明白一点。

生:分针都指向12,这是整时。

师:时针所指向的位臵又有什么不同呢?生:分针正好指向12,时针指向6时就是6时。

师生归纳小结:我们看钟表的时刻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像这些我们就叫它为整时。

(3)拨钟师:下午4时放学的时针、分针分别指向哪,请小朋友拨出4时。

生:拨钟4时,同桌评价。

师:继续拨钟,请仔细听好。

1、上午7时吃饭2、中午12时睡觉。

3、下午1时到校4、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与同桌说说,这时候钟面上时几时,你最喜欢干什么?片断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钟表,还懂得了不浪费时间,小朋友:没有钟表行吗?可是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说它是古代,那时候是没有钟表的,那么是谁先发明的钟表的呢?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张衡,它发明了一种天文表,比外国的钟表发现要早600多年。

至今北京故宫还有一个古代的座钟,它高约6米,有2层楼房那么高,我们的祖先好伟大啊,我们能落后吗?我们也来做个小小发明家,先设计出几个漂亮的钟面,再用时针、分针画出自己喜欢的整时时刻,最后在每个钟面旁边画出这时候你在干什么或者用图画编一个小故事,行吗?思考:1、课堂氛围与学习氛围交融是有效地教学过程。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会很愉快、很轻松,他们认真倾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学习效率自然会高,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前提。

由于孩子们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想、敢说、敢干,实现“班级里能够创设一种推心臵腹的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与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

”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得到诱发与补偿,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倾听习惯能达到有效地解读与评价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孩子,他们有时候也很“调皮”,课堂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老师使出浑身解数,既“诱导”又“哄骗”就是不奏效,他们各顾各的,课堂上犹如一盘散沙。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课堂没有倾听、不会倾听。

一些孩子不能静静地听同伴与老师在说什么。

而总是举着小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因此,在课堂上的“倾听”习惯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的。

如:让孩子说说;“刚才他说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听懂了什么?”“听不明白的又是什么?”“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你有不同意见吗?”等等。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能集中,当然不是几节课就能奏效的。

首先教师的潜意识里要有这种意向,其次还需要强化训练,不断完善,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意识。

学生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有效地进行解读,有效地进行评价。

3、适时、适度的奖励能引导学生不断探究。

一年级孩子是很在乎奖励的,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别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并且鼓励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这些是可喜的,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也很多。

鼓励应如何讲实效,做到适时适度,课堂上的奖励有“物质”和“精神”的,有时学生很精彩的表现,教师往往进行大张旗鼓的“物质”奖赏,(如奖聪明星)有可取之处,至少一时奏效,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但不能滥用。

否则也许会扰乱教学的正常程序和学生思维。

对此如果教师对学生赋予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或请同伴给予评价,既不干扰课堂教学的程序,又会使孩子情绪不会过分激动,不是一举两得吗?我们的课堂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小耳朵灵”“小眼睛亮”“懂得真多”“真会观察”“真会发现”等等,另外鼓励也应有个“度”,不是越多越好,应建立在“客观、公正、个性”的基础上,才能使孩子不断努力,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