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施工质量通病产生原因及其防治

常见施工质量通病产生原因及其防治

常见施工质量通病产生原因及其防治建筑智能化工程1.线路敷设(1)电线管连接要求【现象】电气配管电线管弯曲半径不符合要求【治理】电线管的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1)交底时要清楚,施工中加强自检。

2)当线路明配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两个接线盒间只有一个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4倍。

当线路暗配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0倍。

(2)管子进盒、配电箱不合要求【现象】杂乱不顺直,配线不规整【治理】1)交底时强调,施工前将各线管进行规划,配线要规整。

2)管口宜高出盒(箱)内壁3-5mm。

3)明配管盒内外均应加锁母,暗配管外加锁母。

且螺纹外露螺母2-3丝。

穿线前管口应加护口。

(3)电线管制作粗糙【现象】管口有毛刺、护口不齐全、管子进入箱盒长短不一、方向随意,影响电气器具安装,危及用电安全等。

【治理】电线管不应有折扁和裂缝,管内无铁屑及毛刺、切断管口应锉平、管口应光滑、护口齐全;箱盒位置正确、固定可靠,管子进入箱(盒)处(灯头箱、开关箱、拉线盒、接线盒及配电箱等)顺直,在箱(盒)内露出的长度小于5mm;用锁紧螺母(纳子)固定的管口,其管子露出锁紧螺母的螺纹为0~2扣;管子与箱(盒)固定方式:薄壁电线管,不论是明配或暗配,均用锁紧螺母固定,过桥焊接地线;厚壁电线管的暗配管可用焊接固定,但焊接成型要好,并及时做好防腐处理,明配管可用锁紧螺母或护圈帽固定,过桥焊接电线。

箱(盒)开孔严禁气割孔。

(4)由于建筑物沉降将电线管及电线拉断【现象】穿过变形缝处不按规定设置补偿装置,造成建(构)筑物沉降不均时将电线管及电线拉断,导致安全事故或不必要的停电等。

【治理】线路在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及沉降缝处,应有补偿装置,在跨越处的两侧应将电线管固定,导线留有适当余量,补偿装置能活动自如,平整、管口光滑、护口牢固,与管子连接可靠。

往往在设计图上不反映补偿装置,容易被人们忽略,务请严格执行技术及检验评定标准规定,其补偿装置的形式,可按标准图集规定制作安装。

(5)接线盒安装不正【现象】缺少盖板,未用敲落孔脱落。

【治理】1)材料保护要好,施工先明确所用孔,后敲落。

2)线管进盒应垂直,拧紧锁母,接线盒应端正。

明敷时管线应顺直,采用对孔线盒,未用敲落孔不得敲落。

(6)金属软管敷设不符合要求【现象】金属软管敷设过长、不固定,脱落,不到位【治理】1)明确配管长度,下料要准确,施工责任到人。

2)金属软管长度不宜大于0.8m,管卡与终端、弯头中点的距离宜为300mm。

(7)电缆敷设部位设置标识【现象】电缆敷设不按规定设置标志牌或标志桩,给维修、检修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机械损伤,影响安全使用等。

【治理】电缆标志牌,标志桩的装设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下列地方,电缆上应装设标志牌:电缆终端头,电缆接头处;隧道及竖井的两端、入孔井内;2)标志牌上应注明线路编号(当设计无规定时,应写明电缆型号、规格及起迄地点);并联使用的电缆应有顺序号;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落;3)标志牌的规格宜统一,挂装应牢固,且能防腐;4)直埋电缆沿线及接头处应有明显的方向标志或牢固的标志桩。

(8)线缆桥架安装质量通病与防治【现象】1)桥架使用的弯头、三通等配件,现场制作质量低劣、防腐不符合规定,外观质量差。

2)支吊架间距参差不齐,转弯处支吊架设置不合规定。

3)非镀锌线缆桥架连接处漏做跨接线,跨接线截面积不符合规定。

4)桥架直线段超长和穿越变形缝处未留伸缩节,长丝园钢吊架超长未作防晃支架。

5)敷设在竖井内及穿越防火分区时,桥架未作防火封堵。

【治理】1)钢制电缆桥架进场,应按CECS31:2006的要求进行验收;铝合金电缆桥架进场,应按CECS106:2000标准要求进行验收。

2)弯头、三通等配件,宜采用桥架生产厂家制作的成品,不宜在现场加工制作。

3)支吊架安装直线段间距宜为1.5 m ~2.0m,同一直线段上的支吊架间距应均匀。

在桥架端口、分支、转弯处不大于0.5m处,应安装支吊架。

4)采用长丝圆钢作支吊架时,桥架转弯处及直线段每隔30m应安装防晃支架。

5)桥架与盒、箱、柜等连接处应采用抱脚或翻边连接,并应用螺栓固定,末端封堵。

6)钢制电缆桥架直线段超过30m,铝合金或玻璃钢制电缆桥架直线段超过15m,应设伸缩节,桥架经过建筑变形缝处设补偿装置,保护地线和桥架内线缆应留补偿余量。

7)敷设在竖井内和穿越不同防火分区的桥架孔洞,应做防火封堵。

(9)金属线槽预埋和网络地板下敷设质量通病与防治【现象】1)预埋线槽的截面高度和宽度超过设计和规范要求。

2)线槽直埋超长未设过线盒。

3)埋地过线盒不具备防火、防水、抗压功能。

4)网络地板下的线槽不设盖板。

【治理】1)金属线槽及附件必须采用定型的标准制品,其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线槽内外应光滑平整、无稜刺、不应有扭曲、翘边等变形现象。

2)线槽的接口应平整,接缝处应紧密平直。

槽盖装上后应平整,无翘角,出线口的位置准确。

3)不允许将穿过墙壁的线槽与墙上的孔洞一起抹死。

4)线槽的所有非导电部分的铁件均应相互连接和跨接,使之成为一连续导体,并做好整体接地。

5)当线槽的底板对地距离低于2.4m时,线槽本身和线盖板均必加装保护地线。

6)线槽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时,线槽本身应断开,槽内用内连接板搭接,不需固定。

保护地线和槽内导线均应留有补偿余量。

7)敷设在竖井、吊顶、通道、加层及设备层等处的线槽应符合有关防火要求。

8)线槽直线段连接应采用连接板,用垫圈、弹簧垫圈,螺母紧固,接茬处应缝隙严密平齐。

9)建筑物表面如有坡度时,线槽应随其变化坡度。

待线槽全部敷设完毕后,应在配线之前进行调整检查。

10)吊装金属线槽:万能型吊具一般用在钢结构中,如工字钢、角钢、轻钢龙骨等结构,可预先将吊具、卡具、吊杆、吊装器组装成一整体,在标出的固定点位置处进行吊装,逐件地将吊装卡具压接在钢结构上,将顶丝拧牢。

11)出线口处应利用出线口盒进行连接,末端部位要装上封堵,在盒、箱、柜进出线处采用抱脚连接。

12)地面线槽安装:地面线槽安装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地面工程施工。

根据地面的形式不同,先抄平,然后测定固定点位置,将上好卧脚螺栓和压板的线槽水平放置在垫层上,然后进行线槽连接。

如线槽与管连接;线槽与分线盒连接;分线盒与管连接;线槽出线口连接;线槽末端处理等,都应安装到位,螺丝紧固牢靠。

地面线槽及附件全部上好后,再进行一次系统调整,主要根据地面厚度,仔细调整线槽干线,分支线,分线盒接头,转弯、转角、出口等处,水平高度要求与地面平齐,将各种盒盖盖好或堵严实,以防止水泥砂浆进入,直至配合土建地面施工结束为止。

13)线槽内保护地线安装a 保护地线应根据设计图要求敷设在线槽内一侧,接地处螺丝直径不应小于6mm,并且需要加平垫和弹簧垫圈,用螺母压接牢固。

b 金属线槽的宽度在100mm以内(含100mm),两段线槽用连接板连接处,每端螺丝固定点不少于4个;宽度在200mm以内(含200mm),两段线槽用连接板连接处,每端螺丝固定点不少于6个。

(10)线盒、信息插座安装质量通病与防治【现象】1)钢导管进入线盒未采用专用接头并锁紧。

2)用信息点预埋盒兼作过线盒。

3)弱电线盒与强电线盒并列安装在一起。

4)信息点工作区未设交流电源插座【治理】1、线盒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导管进入盒(箱)时应一孔一管,管与盒(箱)的连接应采用爪型螺纹接头管连接,且应锁紧,内壁应光洁便于穿线;2)线缆管路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中间应增设拉线盒或接线盒,其位置应便于穿线:a 管路长度每超过30m且无弯曲;b 管路长度每超过20m且仅有一个弯曲;c 管路长度每超过15m且仅有两个弯曲;d 管路长度每超过8m且仅有三个弯曲;e 线缆管路垂直敷设时管内绝缘线缆截面宜小于150mm2,当长度超过30m时,应增设固定用拉线盒;f 信息点预埋盒不宜同时兼做过线盒。

2、信息插座模块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信息插座模块、多用户信息插座、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在活动地板内或地面上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

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3)信息插座底盒同时安装信息插座模块和电源插座时,间距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a 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部离地面高度宜为300mm。

b 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多用户信息插座模块,或集合点配线模块,底面离地面高度宜为300mm。

c 每一个工作区至少应配置1个220V交流电源插座,工作区地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保护接地与零线严格分开。

d 电源插座与信息插座的水平距离宜为200mm。

4)信息插座模块明装底盒的固定方法根据施工现场条件而定。

5)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6)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业务类型。

7)工作区内终接光缆的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安装底盒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11)对绞线、光缆、跳线及连接器件进场验收质量通病与防治【现象】1)线缆的电气性能、机械特性、光缆的传输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

2)连接器件的传输特性与缆线不匹配。

3)现场制作的跳线传输性能达不到链路数据传输要求。

【治理】1)工程使用的电缆和光缆型式、规格及缆线的防火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2)缆线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外包装应注明型号和规格。

3)缆线外包装和外护套需完整无损,当外包装损坏严重时,应测试合格后再在工程中使用。

4)电缆应附有本批量的电气性能检测报告,施工前应进行链路或信道的电气性能及缆线长度的抽验,并做测试记录。

5)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

光缆外包装或光缆护套如有损伤,应对该盘光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测试,如有断纤,应进行处理,待检查合格才允许使用。

光纤检测完毕,光缆端头应密封固定,恢复外包装。

6)光纤接插软线或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 两端的光纤连接器件端面应装配合适的保护盖帽。

b 光纤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明显的标记。

(12)对绞线、光缆穿管敷设质量通病与防治【现象】1)缆线布放未考虑终接与检测,预留余量不足。

2)缆线的弯曲半径不符合规范规定。

3)导管中穿线数量超过规定。

4)线缆两端未设防水、耐摩擦的永久性标签。

【治理】1) 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 缆线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放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4) 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5) 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