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
区分意义: 区分意义:
成立要件不同。 成立要件不同。
4.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A、要式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 约定采用书面合同、抵押合同。 如:约定采用书面合同、抵押合同。 B、不要式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 多数法律行为是不要式行为 基于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 基于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以不要式 法律行为为原则。(法无明文不要式) 法律行为为原则。(
条件成就时发生效力 条件成就时效力消灭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以一定期限的到来 为其效力开始或终止原因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与条件不同: 期限与条件不同: 确定到来;条件 不确定发生。 发生。 期限 始期(延缓期限):条件到来后才发生效力。 终期(解除期限):条件到来时使期效力消 灭。
2.以有对价为标准 以有对价为标准 (仅对财产行为 仅对财产行为) 仅对财产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是交易的常态。 有偿法律行为是交易的常态。 无偿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 如赠与合同等。 如赠与合同等。 区分意义: 区分意义: 对行为人责任的认定
3.以成立要件为准: 以成立要件为准: 以成立要件为准 A、诺成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 、诺成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 仅以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仅以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如:买卖合同 B、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 、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 除意思表示一致外, 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有一方当事人交付 标的物的行为才可成立。 标的物的行为才可成立。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借用合同、 如: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借用合同、保 管合同。 管合同。
(一)无效的法律行为
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 行为
案例 李某诉张某请求确认离婚无效案
李某于1996年2月与张某结婚,婚后育有一女。2003年9月, 年 月与张某结婚 婚后育有一女。 月与张某结婚, 李某于 年 月 张某与陈某相识并时常背着丈夫与其姘居,后被李某察觉。 张某与陈某相识并时常背着丈夫与其姘居,后被李某察觉。 张某请求李某原谅,并发誓一定与陈某一刀两断。 张某请求李某原谅,并发誓一定与陈某一刀两断。李某原谅 了妻子。过了几天,张某对李某说道: 了妻子。过了几天,张某对李某说道:“我为那个男人付出 的太多了,就这么与他断绝来往,我不甘心,也不划算。 的太多了,就这么与他断绝来往,我不甘心,也不划算。他 非常有钱,已经先同意买套房子给我,但有个条件, 非常有钱,已经先同意买套房子给我,但有个条件,就是我 必须单身。 接着张某与李某商量,夫妻俩先假离婚, 必须单身。”接着张某与李某商量,夫妻俩先假离婚,等房 子拿到手了,再复婚。李某最终同意签离婚协议, 子拿到手了,再复婚。李某最终同意签离婚协议,并与张某 一起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手续。但拿到离婚证的次日, 一起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手续。但拿到离婚证的次日, 张某就变了一副面孔,对李某说道,两人不再是夫妻了, 张某就变了一副面孔,对李某说道,两人不再是夫妻了,将 来要复婚,想也别想。李某诉至法院, 来要复婚,想也别想。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宣告其离婚 无效。 无效。 你认为法院是否应支持李某的诉讼请求? 你认为法院是否应支持李某的诉讼请求?
(四)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设 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意思表示要经过内心意愿和表 示行为两个阶段。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 指法律规定成立法律行 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 素
当事人。即进行特定民事法 律行为的主体。 标的。即所进行特定民事法 律行为的内容。 意思表示。即表意人必须完 整地将要设立、变更或终止 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心意思 表现于外部。
但并不是所有民事行为都能依据当 事人的意思产生法律效果, 事人的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只有当行为 人的意思符合法律规定时才能产生法律 效果。 效果。 符合法律规定的那部分民事行为叫 民事法律行为。
民 事 行 为
民 事 法 律 行 为 无 效 民 事 行 为
事实行为
民 事 行 为
可 变 更 可 撤 销
(二)分类
1.以参与人数为标准: 以参与人数为标准: 以参与人数为标准 A、单方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 订立遗嘱、法定代理人的追认、 订立遗嘱、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免除债务等 B、双方法律行为: 、双方法律行为: 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合同行为为其典型。 合同行为为其典型。 C、多方法律行为: 、多方法律行为: 多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合伙合同行为为其典型。 合伙合同行为为其典型。 区分意义: 成立要求不同。 区分意义: 成立要求不同。
1、无行为能力人从事的法律行为
无行为能力人从事的非纯获利益的、非处分 零花钱的合同 当事人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和禁止 经营而订立的合同
2、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法律行为
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并损害国家利 益的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法律行为大多属于可撤销的 范畴
3、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 法律行为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法律行为 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意思表示不真实
故意的不真实
真意保留、虚伪表示、隐藏行为
基于错误的不真实
错误、误传
意思表示不自由 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可变更、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第六章
合同 合伙 结婚 离婚 遗嘱继承 民事行为
侵权行为 正当防卫 事实行为 拾得遗失物 发现埋藏物
民事行为:民事主体主动为自己设立、 民事行为:民事主体主动为自己设立、变更或消 主动为自己设立 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事实行为:民事主体不具有主动设立、变更或消 事实行为:民事主体不具有主动设立、 不具有主动设立 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 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依照法律 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即:民事行为中的权利与义务是自己设立的。 事实行为中的权利与义务是法律设立的。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民事法律行为有 效的区别
成立是生效的前提 民事行为的成立 民事行为的生效 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是否存在 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否合法
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成立与生效的区别:
1、着眼点不同:成立是事实评价、生效是法律评价 、 不同:成立是事实评价、 2、构成要件不同: 不同: 、 成立以意思表示成立或意思表示一致为准, 成立以意思表示成立或意思表示一致为准,重在判断有 无意思表示。 无意思表示。 生效则须符合法律要求,重在判断意思表示有无法律效力。 生效则须符合法律要求,重在判断意思表示有无法律效力。 3、法律效力不同: 、 不成立和不生效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不成立和不生效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无任何义务。 不成立 无任何义务。 产生法定义务。 成立但不生效 产生法定义务。 产生约定义务。 生效 产生约定义务。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 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权处分行为 无权代理行为 债务承担
(四)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把民事法律行 为效力的开始或终止取决于将来不确定的事 实发生或不发生的民事法律行为。 条件的种类:积极条件 消极条件 停止条件 解除条件
区分意义: 区分意义:
要式法律行为中, 要式法律行为中,若不具备法定或约定 的形式要件,则民事行为不成立或不生效。 的形式要件,则民事行为不成立或不生效。
5.以行为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为准: 以行为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为准: 以行为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为准 A、主法律行为: 、主法律行为: B、从法律行为: 、从法律行为: 例:抵押合同与借款合同 保证合同与借款合同 区分意义: 区分意义:
分析
本案中的张某为了达到与其夫李某离婚的目的, 本案中的张某为了达到与其夫李某离婚的目的,告知李某虚 假情况,以物质利益为诱饵,劝说李某作出了同意“假离婚” 假情况,以物质利益为诱饵,劝说李某作出了同意“假离婚” 的意思表示,可以认定为欺诈。 的意思表示,可以认定为欺诈。虽然张某当初以离婚为筹码 获取利益的想法本身确不道德, 获取利益的想法本身确不道德,但道德与否不足以成为审判 的标准,人民法院办案,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 的标准,人民法院办案,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 李某与妻子张某假离婚毕竟不是他本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李某与妻子张某假离婚毕竟不是他本人真实的意思表示,而 是张某通过欺诈利诱使其陷入错误认识, 是张某通过欺诈利诱使其陷入错误认识,令其在根本不愿意 离婚的情况下被骗同意而作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依据《 离婚的情况下被骗同意而作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依据《民 法通则》 条第三项的规定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法通则》第58条第三项的规定属于无效民事行为。至于其离 条第三项的规定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婚后李某与张某双方是否仍然能够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婚后李某与张某双方是否仍然能够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甚至 被宣告离婚无效以后再实施离婚行为, 被宣告离婚无效以后再实施离婚行为,则均是独立于本案的 另一个事实,与离婚被宣告无效属于不同的事实, 另一个事实,与离婚被宣告无效属于不同的事实,这并不构 成妨碍其要求宣告离婚无效的权利的理由。 成妨碍其要求宣告离婚无效的权利的理由。
撤销与变更的关系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 民法院或仲裁庭可以变 更,不得撤销。 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 民法院或仲裁庭可酌情 变更或撤销。
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