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高品质特殊钢-210.1 发展特殊钢产业战略意义特殊钢是重大装备制造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关键材料,是钢铁材料中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其生产和应用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
特殊钢占钢总量的比重、特殊钢产品结构、特殊钢质量和特殊钢应用等是反映一个国家钢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目前高品质特殊钢已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培育和发展高品质特殊钢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发展高品质特殊钢产业是提升特殊钢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钢在经济建设及国防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航天、航空、海洋开发、核能及电子等尖端技术领域,都要求有优质的特殊钢材料做支撑。
特殊钢因其具有优良及多样化的性能,广泛用于汽车制造、交通运输、机电制造、舰船制造、石油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信息以及国防军工等许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特殊钢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材料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和相关产业节能减排(如火力发电)目标实现的瓶颈。
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特殊钢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材料,发展特殊钢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钢行业承担着能源、交通、机械以及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等关键产业所需的特殊钢材的生产,其中军工配套用特殊钢材100%,高温合金、钛合金99%由主要重点特钢企业提供。
中国自行研制的重型火炮、重型坦克、远程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核潜艇、航空母舰、新式军用民用飞机等使用的大量特种材料也都是特殊钢制品。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国民经济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力拉动中国特殊钢生产和消费数量增长,同时对传统特殊钢材料质量提升、更新换代已有品种结构等,不断提出更新、更高要求。
10.2 特殊钢产业的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世界特殊钢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德国、韩国、美国、意大利、瑞典、巴西、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国家。
世界特殊钢产量从1995年的7712万t提高到2010年的14136万t,年均增长4.1%。
1995-2010年世界特殊钢产量走势见图10-1。
2010年主要特殊钢生产国(地区)中,瑞典特钢比高达70%以上,德国为30%以上,法国、意大利及日本为20%以上,美国和中国台湾的特钢比与世界平均水平10%相当,中国特钢比为7.0%,巴西特钢比为8%,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世界主要特殊钢生产国的品种结构特点如下:日本特殊钢品种相对较为齐全,总体质量水平较高;欧美国家特殊钢产品专业化程度很高,如瑞典是世界上“特殊钢比重”最高的国家,其OVAKO公司的轴承钢、一胜百的工模具钢、山德维克公司的工模具钢及不锈钢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法国的不锈钢和精密合金、奥地利的工模具钢、美国和英国的高温合金都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产钢大国在钢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发展的共同点就是优、特钢比重上升。
目前国内外特钢行业正在向集约化、高技术化、低成本化方向发展。
世界特钢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专业化分工,通过技术进步来增加产品附加值。
10.2.1 世界分国家和地区特殊钢消费情况1995-2008年全球特殊钢消费量从7000万t左右增至1.3亿t,年均增长4.3%。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特殊钢消费量降至1亿t左右。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2010年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达到1.4亿t左右。
世界特殊钢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德国、韩国、美国、意大利、英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上述国家和地区占世界总消费量的70.1%。
2010年世界主要特殊钢消费分布情况见图10-2。
10.2.2 世界特殊钢行业发展趋势1)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特殊钢产业的发展,特殊钢国际贸易由发达国家绝对垄断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将有所增长,未来世界特殊钢产量增长将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
但发达国家在特殊钢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仍不会改变。
2)除部分高合金钢须选用电炉流程外,采用电炉或转炉冶炼工艺主要由成本决定,相对而言在废钢资源相对短缺、电价相对较高的国家,高炉—转炉流程冶炼特殊钢更具成本竞争力。
特殊钢模铸只是满足部分高合金钢种或大规格特殊钢材坯料的需要。
冶金装备大型化成为必然趋势,对于部分订货批量小的高合金钢,从减少库存和资金占用考虑,采用小电炉生产仍是必要的。
普钢和特钢企业合作生产包括不锈钢和普碳钢在内的特殊钢板材现已逐步成为发展方向。
3)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将成为特殊钢企业创品牌和实现盈利的有效途径,发展特殊钢材深加工将是特殊钢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4)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世界特殊钢行业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5)世界特殊钢产业兼并重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10.3 特殊钢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10.3.1 中国特殊钢生产情况中国特殊钢生产企业结构逐渐与国际接轨,大体上可以分为下述三种类型:大型综合性特殊钢企业:一般年钢产量为100万~300万吨,生产的钢种数百个到1000多个,品种大多为长形材(棒线材及部分管材)、锻件(包括模锻件)、铸件、丝材和带钢,产品规格范围较大,采用铸锭生产的钢材占一定比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所属特殊钢厂:拥有“高炉-转炉-连铸-热轧-冷轧”生产流程的大型普通钢企业所属的长型材厂生产特殊钢棒材和线材,扁平材厂生产不锈钢板带等;专业性特殊钢企业:钢的年产量一般在100万吨以下,具有一条结构合理的生产线,钢类和材形较为集中,产品的附加值高,市场全球化。
如:特殊钢板带厂、特殊钢锻件厂、特殊钢钢管厂等。
近年来,我国特殊钢行业的企业结构、工艺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经过调整,逐渐形成了特殊钢的专业生产线,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品。
中国特殊钢粗钢产量从2001年的1166.4万t增加到2010年的4442.5万t,年均增长14.3%。
特殊钢材产量由2001年的949.0万t 增长到2010年的4532.4万t,年均增长16.9%。
2001-2010年中国特殊钢粗钢及钢材产量情况见表10-1。
随着转炉炼钢和炉外精炼工艺技术的进步和装备水平的提升,中国部分特殊钢企业和普钢企业已使用转炉生产特殊钢,生产的钢种由最初优质碳素结构钢,逐步扩大到除高合金钢以外的几乎所有特殊钢种。
2010年中国转炉特殊钢所占比例已达到50.8%。
2004-2010年全国特殊钢粗钢按冶炼方式划分产量情况见表10-2。
数据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报提要》中国特殊钢材中的棒线材产量从2001年的421.1万t增加到2010年的2256.6万t,增幅1835.5万t,年均增长18.3%;相应在特殊钢材中的比例由44.37%上升到49.8%。
板带材产量从2001年的369.8万t增加到2010年的1951.7万t,增幅1581.9万t,年均增长18.1%;相应在特殊钢材中的比例由38.96%上升到43.6%。
管材产量从2001年的119.8万t增加到2010年的288.8万t,增幅169万t,年均增长9.2%;相应在特殊钢材中的比例由12.62%下降到6.4%。
2001-2010年全国特殊钢材按品种分产量情况见表10-3。
数据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报提要》、《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中国重点特钢企业的特殊钢粗钢产量从2004年的1175.2万t增长到2010年的3902.2万t,年均增长22%。
同期占全国特殊钢总产量的比例则从64.9%升至87.8%。
其中高速工具钢、轴承钢和不锈钢等被普钢企业和非重点特钢企业挤占较多,而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精密合金钢等仍主要由重点特钢企业生产。
10.3.2 中国特殊钢材消费情况2001-2010年中国特殊钢材消费量由1116.1万t增至3840.4万t,年均增长13.2%。
2001-2010年全国特殊钢材消费量见表10-4。
数据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报提要》、《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从品种上看,特殊钢材中的棒线材消费量从2001年的426.7万t增加到2010年的1817.2万t,年均增长15.6%;相应在特殊钢材消费中的比例由38.2%上升到47.2%。
板带材消费量从2001年的527.2万t增加到2010年的1745.3万t,年均增长12.7%;相应在特殊钢材中的比例由47.2%下降到45.4%。
管材消费量从2001年的122万t 增加到2010年的268.9万t,年均增长8.2%;相应在特殊钢材中的比例由10.9%下降到6.9%。
2001-2010年全国特殊钢材按品种划分消费量见表10-5。
数据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报提要》、《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
目前中国特殊钢主要消费行业为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2010年汽车行业特殊钢消费量占31%,机械制造行业占41%,其他包括石油化工、电力、交通运输以及航天航空和国防军工占28%。
10.3.3 中国特殊钢材进出口分析中国特殊钢出口从2001的16.7万t增加到2010年的924.3万t,年均增长达56.2%。
同期,进口从183.9万t增加到232.3万t (中间经过了一个由低向高,最高2005年达429.9万t,再由高逐步回落的过程),年均增长仅2.6%。
进出口相抵,中国从净进口167.1万t变为净出口584.0万t。
2009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特殊钢材出口大幅萎缩降至143.9万t,同比减少82.3%;进口197.2万t,同比减少13.6%。
进出口相抵净进口53.4万t。
2001-2010年中国特殊钢材进出口量见表10-6。
数据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报提要》、《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
从品种结构上看,2010年中国出口特殊钢材中,棒线材481.4万t,占52.1%,板带材375.2万t,占40.6%,管材35.2万t,占3.8%,型材32.5万t,占3.5%。
同期,中国进口特殊钢材中,棒线材42万t,占18.1%,板带材169.3万t,占72.9%,管材15.3万t,占6.6%,型材5.7万t,占2.4%。
可以看出棒线材和板带材是进出口数量和比例均较大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