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环境知觉理论
惠太海默“似动现象”
a
b a
a
b
a 图1 似动现象1
b
b 图2 似动现象2
二、基本观点
1.知觉的整体性
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
即便一事物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 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得出的感觉元素 的叠加。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 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
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在 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人类是因为不仅能发现和利用自 然界直接的和现成的“提供”,而且更善于运用智慧开 发和利用材料和物质的潜在功能,改善生存条件。
上古时期,地广人稀,鸟兽众多,人类要生存,必须强调你死 我活的残酷竞争。随着智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物种竞 争中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努力以“人工选择”抗衡“自然选 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不仅在生物学界影响广泛, 而且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行。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 的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 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一旦 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想象丰富。 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 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潜在功能),人们便会发现 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四节
需要论
需要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它是指人对生理、环 境、社会的某种要求,可分为天然需要和后天习得性 需要;伦理性、法律性或经济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 神需 图形与背景 群化原则 简化原则
3.1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 图形清晰明确,相 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 相对较弱。 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 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 的较大对象。因此,图 形有轮廓,一般人感知 不到背景的轮廓。 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 围合且形状类似时,图 地关系可以互换。
第三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
第一节
一、定义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发 端于德国而后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维台默(M.Werthemer,)、考夫 卡(K.Koffka)和苛勒(W.Kohler)。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一组元素不仅仅是远离
平衡态,而且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 易被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许多模式中,我们倾向于看见一些有内在的连续性或者方向的线条。
4、封闭原则
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 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 看做一个整体图形。 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者 连贯性的模式时,如 果有某个部分没有了, 我们会把它加上去, 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 格式塔来感知它。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本能的行为习性,缘自本能的情感反应。孕 育生命的天地大环境也孕育了我们基本的情 感反应 ——愉悦和恐惧。这是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 体记忆, 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 (biophilia)。
(一)愉悦
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例如给紧张的病人观 看一段风景录像,5分钟内,他们的肌肉紧张程度和脉搏显著 下降.暴露于自然风光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紧张和焦虑。对自 然风光的偏爱,反映了我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也反映了我 们精神的回归—对始祖生活的伊甸园环境的深深眷恋。
(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人 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重力、天地、四季变换、 昼夜循环等,相对于人类进化史而言是恒定的,这 一恒定的天地大环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条件。
黑猩猩学习实验(1914--1920)
接竿
跳竿
堆箱
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凭 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应该不需 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 (从会移动开始)。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 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 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或选择恰当位置 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例如,河湖可供人捕鱼、行船、取水;一块石头可供人坐下休息;一个空间大于 人体、坚固不漏的山洞可供人藏身和躲避风雨。
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 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生存 意义。 例如一根树枝,可以把它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可以 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 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 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 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 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
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 属性之一。
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 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
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方法Gestalt approach
强调先天的内部结构 形式、结构、整体、本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整体优于/先于部分 错觉源于相互 影响
三、格式塔组织原则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对象 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由 于人对环境刺激的组织与思维过程和客观环境刺激的特 性存在着同构性,所以环境刺激特性也直接影响着人的 知觉效果。
现象:1.草坪上小路;2.幼儿园前路上的阻止机动车的石球,成为儿童的玩具; 3.人坐在小桥的栏杆上;4.小孩爬上环境小品或雕塑上玩耍。
因此,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 物质环境“提供"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现象,由不 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从环境"提供"的观点 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 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改进环 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
引申
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 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 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 有格式塔的性质。 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如建筑立面、平面)成为有组
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 (或格式塔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 塔”的说法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为"形态、形象", 后引申为"定形、结构、组织"。苛勒说:"在格式塔的 学说里,Gestalt一词的含义乃是指不单是指图形和式 样,而更重要的是指组织的整体。
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
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
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 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
这类所感知的完整图形被称为“主观轮廓”
达到这种闭合效果的条 件: 1)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 整时呈简单形状。 2)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 合乎逻辑的连续性。
三、简化原则
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对 象被感知的可能性越大。 人们在对视觉刺激进行组织时,喜欢采取减少 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1)小面积比大面积容易形成图形。采用对比色尤其引 人注目。 2)单纯的几何形态容易形成图形。在复杂的建筑环境 中尤其以单纯的几何形态能吸引注意。 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4)对称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6)单个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容易形成图形。对于凹凸 连续的形态,图形和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 及客体所包含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地关系的依据。
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8)整体性强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3.2 群化原则
1、邻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体现了 格式塔学派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同时也与系统论 的耗散结构理论相吻合(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会发生组织 现象,外因是场的作用,内因是元素间的协同作用。 当我们看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 近的一些组或者集来感知它们。
华盛顿大学的戈顿· 奥吕斯等人曾观察了35幅描绘日落的风景名画,发现其中 2/3都涉及一个避难所,或是教堂,或是房屋,常常还伴随着窗内透出的灯光。他认 为,这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即将来临的黑暗的恐惧,以及寻找归宿和理想栖息地的情 感需要。
(四)信息控制
无论攫取食物还是躲避危险,都离不开对信息 的控制—提高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控制,预防被控制, 是提高自身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减少恐惧感的有效 办法之一。因此,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 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
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便本能地利用这 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 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 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 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 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 体现。
第三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 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 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 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一 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 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 作—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 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