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十则同步学案

《论语》十则同步学案

《论语》十则同步学案一.课文梳理“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重点字词:“女”通“汝”“知”通“智”译文: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公冶长”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盍:何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抱怨;伐:夸耀,炫耀;施:表白,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关怀,爱护。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抱怨)。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

”(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颜渊”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

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二.文言基础知识归纳A.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î)山,仁者乐(yaî)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谨慎,慎重B 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加C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听凭D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B 施表白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吾十五而.志于学不义而.富且贵B 诲女知之.乎高余冠之.岌岌C 愿无伐.善自矜功伐.D 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D 两个“焉”都是语气助词(A 前者“而”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后者“而”表示“转折”;B 第一个“之”为代词,第二个“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C 第一个“伐”为“夸耀”,第二个“伐”为“功绩,功劳”)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既来之,则安.之B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黍粱者餍,餐糟糠者饱C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衣.锦还乡D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窈窕淑女,钟鼓乐.之D 前者“乐”为动词,喜欢;后者“乐”为使动用法。

使……高兴(A 两个“安”均为使动;B 两个“饭”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吃;C 两个“衣”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4 下列关于《论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儒家经典之一。

B “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述而》里,孔子就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说要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回复到礼教的要求上来。

D 《论语学而》篇里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君子不应过分看重物质条件,而应注重精神追求,即“好学”。

D (A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语录;B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C “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超出礼制的欲望,而非所有欲望)四.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简答题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î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是(2)是.知也。

是:这(3)满则覆.。

覆:翻倒2.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翻译: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翻译: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与思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有必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

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附译文:[丙]孔子在周庙参观,(看到里面)有欹斜的器物。

孔子向守庙的人问:“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原来是右座的器物。

”孔子说:“(我)听说右座的器物,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有这样的事吗?”(守庙的人又)回答说:“是的。

”孔子让子路取水试一下(看是否有这样的事),(果真)盛满水就会倾覆,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空了就会斜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