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3、鉴赏“颜渊季路侍”中的“侍”的表现力:4、从这段对话中,分析孔子、子路、颜回的性格特点。
四、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五、拓展作业: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5-6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2、围绕“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展开讨论。
3、汇总归纳《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汇总归纳成为“君子”的标准,并阐释现代社会“君子”的标准。
六、相关补充圣人的伟大之处【原文】仲尼祖述(1)尧舜,宪章(2)文武,上律天时,下袭(3)水土。
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4),辟如四时之错行(5),如日月之代明(6)”。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注释】(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2)宪章:遵从,效法。
(3)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
(4)覆帱(dao):覆盖。
(5)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
(6)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
(7)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
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
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
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
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读解】天地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因为孔于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这一章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摸。
七、高考链接(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孔子遂行。
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
”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已葬,欲召仲尼。
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
”于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摘自《孔子世家》(有删节)[注]贾:同“价”,价格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B.粥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周:环绕D.送冉求,因诫曰诫:勉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我之为先并矣终为诸侯笑B.乐其以贵下人以群婢故也夫C.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以吾获罪于孔子D.昔吾先君用之不终吾党之小子狂简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鲁)必霸B.已葬,(康子)欲召仲尼C.今又用之,(却)不能终D.(若)即用,以孔子为招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一组是①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②齐人闻而惧。
③孔子遂行。
④相鲁,必召仲尼。
⑤归乎!归乎!⑥即用,以孔子为招。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参考答案1.D(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
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附。
)2.A(两个“为”字都表示被动关系。
B项的两个“以”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
C项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后者相当于“对”。
D项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相当于“他”,代孔子;后者为助词,相当于“的”。
)3.C(这里应该表示假设关系,补出“如果”。
)4.B(②孔子政绩的威力。
④季桓子临死前的叮嘱。
⑥子赣对孔子的理解。
)5.C(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6.(4分)(1)出行的男人和女人(或:男女行人)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2)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参考译文定公十四年,(前94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
”孔子说:“有这个话。
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有别,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都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
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鉏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女乐文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
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女乐文马。
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
孔子于是离开鲁国。
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那一队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到了(前941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
”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
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
”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
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
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
”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
”于是派人去召冉求。
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使用他,将会重用他。
”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
”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叮嘱过“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话。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
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
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
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
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
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
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
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维其行维:维护,保持B.不自以为约约:穷困,困窘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过:探望,拜访D.吾罪几矣几:(到了)极点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见行而从之者也B.见君不见其从政者不维其行,不识其过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始吾望儒而贵之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非人不得其故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D.夫子讥之,(此)是吾师也4.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④今吾望儒而疑之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