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第4章_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新第4章_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2020/7/14
11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艾里克森视人格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以解决 危机的整个人生历程,因此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 的影响为终身之事。
所谓“好的开始为成功的一半”正好说明早期培养 信赖等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020/7/14
12
第四节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发展的由来
2020/7/14
5
五、主观能动因素
儿童的心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形成发展 起来。所以主观能动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之一,它对 儿童心理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和延缓的作用
2020/7/14
6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一)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他称之为 组织。
(二)调节环境的倾向,他称为适应。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 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 东西
具有组织、适应与平衡这三种行为的素质,成长中儿童 就能通过皮亚杰所谓的同化和顺化这两种心理过程或机 制,把他们的经验换成知识。
2020/7/14
7
二、认知发展的分期
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 的结果。
他认为道德发展依赖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时,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2020/7/14
13
二、道德发展的分期 (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 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儿童依然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体会到别人也有正 当的需要。
(二)水平B:习俗阶段 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
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
(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
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
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2020/7/14
14
三、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
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 的特征而实施;
(三)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 能。
2020/7/14
9
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
期理论及教育意义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艾里克森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以精神分析的原理为基 础。他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而不提什么社会分 析的口腔、肛门和生殖器的心性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原理乃是他所称的新生论原 理
(二)平衡化
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 地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三)概念化
(四)社会化
社会化的学习,不仅对于适应他人和集体的技术,而且对于概念和思维的客观 化、个人兴趣好恶、价值观、行为举止等人格特点的形成,也会有意识无意识 地产生重大影响。
(五)个性化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需欲 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反而 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
2020/7/14
15
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 育
2020/7/14
1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一、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容相互作 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 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首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 过程。
2020/7/14
2
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
1.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 的梯度
2.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首先是从感觉运动的水平 开始,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的运算发展, 接着,就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
2020/7/14
3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综合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这就是说,各部分相对独立的 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
2020/7/14
4
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 (二)成熟与学习 (三)社会环境因素 (四)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 施加
积极影响。 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
性的。 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一)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 (二)思维准备阶段—二岁至七岁 (三)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 (四)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
2020/7/14
8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一)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 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二)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 课程。
他认为,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由一些要素所组成的 基本进程表。
2020/7/14
10
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 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