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教育研究课件

比较教育研究课件


(3)对象间有内在的某种属性联系
英语中经常用compare,有及物动词和
不及物动词两种,在意思上,同样有两个
意思,就是比较,或者与,,流的日益加剧,比较研究的出现
是很自然的事。正如一个人总是从他人那里了解 自己一样,一种思想也可以从他种思想中了解自 己的特征。陈寅恪当年在谈到比较语言的必要性 时说:“欲详知确证一种语言之特殊现象及其性 质如何,非综合分析,以研究之,不能为功。”
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 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例如, 英国的Public school与美国的Public school就是 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贵族学校,而后者则是贫民 学校,不具备可比性。
基本的做比较研究的程序:
(1)首先是确定活动的对象,比较什么;
这个时期,比较研究法虽有发展,但仍以描
述为主,是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 还不能解释教育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比较分析 的方法也未成为对研究者们起主导作用的方法。
3. 发展阶段
20世纪前叶,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 养上的不足之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 素,探讨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例如,康德尔 (Isaac Kandel,1881—1969)认为比较研究应从 历史的纵向着手,并结合整个国家的其他背景。
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精密、更精确的
方法。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是乔治· 贝雷迪(George Bereday,1920—)。他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 、吸收、批判的基础上创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法,从而使 比较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与规则
同一性
可比性
双(多)边 性
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 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 可以比较。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 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 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 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 性。
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
三、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
发展 形成 萌芽
成熟
1. 萌芽阶段
古希腊色诺芬(Xeuophon,公元前430—前355)关于 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古罗马西赛罗(Cicero,公元前 143—前106)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 文化教育状况。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
比较教育研究
青岛大学 杨慧娟
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
一、什么是比较
二、狭义的比较研究
三、比较研究法的历史
四、什么是比较教育研究
五、可以比较的题材(我们比较什么)
同样是上课,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
一 、什么是比较
字典解释:比较1,蜜也,引申为亲近, 象两个人背靠背,肩并肩,表示两个人关 系亲近,二人为从,表示两个人关系亲近, 再进一步引申,就是同亲和也,表示是比 较和谐的,彼此契合的,再进一步,和也,
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 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 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 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 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
多(双)边性
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 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 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 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2)其次是确定比较的标准,和范围,依照标准衡
量不同的对象;
(3)概括总结相关的异同,最后得出比较的结论。
那么这样的程序之下,所使用的方法可以是
多种多样的。发现事物之间异同的工具、手段都 可以视为是比较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比如, 调查法,文献法,分析法,测量法等。
比较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根据一定标准,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 辨别高下、异同
较:对事物进行对比以显出异同或高低: 较量|比较 算计:
朱熹所写的《朱子语类》卷十九:“先看一段,
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明 唐顺之 《答江五坡提学书》:“比较同异,
叅(can,shen,cen)量古今。 ”
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 佩带(Willan
Petty,1623—1687),法国的狄德罗(D.Diderot,
1713—1784)、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
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
2. 形成阶段
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 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 的教育。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 (MarcAntoine Jullien,1775—1848),美国的霍 拉斯· 曼(Horace Mann,1796—1859),英国的马 修· 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鲁迅《准风月谈· 喝茶》:“我们试将享清福、
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
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
在汉语词典中,比较是这样解释的:根据一
定的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
辨别高下,异同。
现代汉语词典: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
物辨别高下、异同。
(1)根据一定的标准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
汉斯(Nicholas Hans,1888—1969),施奈德
(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马林森 (Vernon Mallinson)等坚持认为对各国的教育进行 比较研究应着重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 素。
4. 成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加自然 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定量资料深入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各
其珍贵的《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
突尼斯的伊本· 卡尔(Ibn Khaldum,1332—1406)非 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
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见解。1647年,瑞典
的约翰· 洛克森纽斯(Johan Loccenius)已开始对一些国家 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