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演变介绍.ppt
空气涡流较小,而且车室宽大,视野开阔,侧面形状阻力
较小,同时增大了行李舱容积。后窗玻璃倾斜太大,从而增加了透光面积,
尤其夏季使车内温度很高,同时也存在横风不稳定等问题。
六 楔型车身
设计者们经过多种方案的筛选找到了一种楔形车身。 这种车身整体向前下方倾斜,车身后部陡然平直。这种车 身外形不但能有效地克服汽车升力等问题,而且适用于高 速行驶。这种车身外形就目前来看非常理想。现在,世界 各大汽车生产国都已经生产带有楔形效果的小客车。从外 表看,这种车身造型清爽利落,简洁大方,非常具有时代 气息,让人看了确实有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汽车百年
中国的汽车工业可以追溯到1901年匈牙利 人李恩时将两辆汽车带入中国的那一时刻 起,从此慢慢拉开了中国汽车发展的序幕, 由此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了思想启蒙阶段、 创立阶段、成长阶段、腾飞阶段。
第一阶段 中国汽车思想启蒙阶段
(1901年-1948年)
1901年12月匈牙利人李恩时将两辆汽车带入中国。 1927年上海快利车行张登义引进法国煤气发生炉,装在汽
车上试验。 1931年3月汤仲明试制成功“木炭代油炉”,在郑州改装
一台发生炉煤气车。 5月在张学良将军倡导和支持下,辽宁迫击炮厂造出装载 1.8吨的民生牌75型汽车。 1932年6月清华大学组建工学院,机械系内设飞机与汽车 工程组。
第二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的创立(1949 年-1965年)
1949年 10月中央重工业部成立。重工业部机器工业局筹备组开始做建设汽车 工业的筹备工作。
五 鱼型车身
由于船形车身尾部过分向后伸出,从而形成阶梯状,
这样,当汽车高速行驶时会产生较强的空气涡流。为了克
服这个问题,设计者把船形车身的后窗玻璃逐渐倾斜,使
车身从侧面看上去后窗部位成为斜背式,形状上很像鱼的
脊背,人们把这种形状的车身叫做鱼形车身。鱼形车身比
起船形车身有很大优点,它使围绕车身的气流比较平顺,
汽车技术发展的六个里程碑
一 "梅塞德斯"开创了汽车时代
19世纪末,法国的帕纳尔-勒瓦索公司将发 动机装在车前部,通过离合器、变速装置 和齿轮传动装置把驱动力传到后轮,这种 方案后来被称为“帕纳尔系统”。人们常 常称这种方案为常规方案,目前还有一些 汽车生产制造厂采用这种方案,其中大多 数是生产大型汽车的厂家,如载货汽车。
1950年 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莫斯科同苏联政 府领导人会谈并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建
1953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制定三年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总体计划上报中 央。中央批转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支援一汽建设,明确一汽三年建厂 目标: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
汽车的演变介绍
车型演变的六个里程碑
一 马车型车身
1885年,德国的两位工程师戴姆勒和本茨分别试制 出1.5马力和0.85马力单缸汽油发动机,并成功地 试制出第一台汽车。但当时的汽车车身基本还是沿用马车 型。当时的马车型车身与我国古时的兵车车身并无本质上 的区别。不过是一种半箱形车身加上座椅,车身上部或为 敞篷或为活动布篷用来挡雨遮光。这样的车身难以抵挡较 强烈的风雨侵袭,给乘坐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中央决定湖北省负责建设第 二汽车制造厂,调湖北省委副书记刘西尧负责二汽筹备组工作。
1958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CA72型高级轿车
第一汽车制造厂原 始厂区地貌--石虎 村
各种建筑 材料从全 国各地运 到长春
设计人员勘测厂区地形
1954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厂房建设中
它的秘密来自于技术优势:巧妙的重心分布及适 当的轴距和轮距。
六 风靡90年代的多用途厢式车
多用途厢式车,英文全称为Multi-Purpose Vehicle,缩写为 “MPV”,这种由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 的Espace牌MPV,以它新颖的车厢布局设计引起了车坛的 轰动。
箱型车身
三 甲壳虫车身
1933年,德国政府指示波尔舍博士研制一种大众化 的轿车。波尔舍博士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一种名叫甲壳 虫的小动物,不但能在地上爬也能在空中飞,其形状决定 了空气阻力很小。波尔舍博士把甲壳虫的自然美如实地、 天才地运用到车身造型上。甲壳虫形车身迎风阻力最小, 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也为以后的车 身外形设计上运用“仿生学”开创了先河。目前,尚有一 些国家仍在生产以甲壳虫形状为主要外形的家用轿车。
二汽厂址原始地貌 二汽开工前施工准备图1
二汽开工前施工准备 二期工人通宵连战
一汽工程技术人员在绘制图纸
二汽5吨载重车装配线
上海牌轿车生产场景
1969年10月,我国第一 台32吨矿用自卸车在沪 问世
第四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飞跃 (1981年至今)
生产车间
合资后的上海大众汽车一厂总装车间 改造前的汽车一厂总装车间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汽车三厂帕萨特生产线 跃进汽车生产流水线
以前汽车的后排座位是固定不动,一成不变的。而MPV则 是车内每个座椅都可独立调节,可以做成多种形式的组合, 即可是乘车形式,又可组合成有小桌的小型会议室。从车 厢座椅位置的固定到可调,从固定空间布置到可变空间布 置,标志着汽车使用概念上的变革。受MPV设计概念的启 发,现代汽车上又出现了运动型多用途车,英文全称为 Sport & Utility Vehicle,简称“SUV”,它具有轿车和轻 型卡车的特点.
二 箱型车身
1915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设计生产了一种新型车 身。它很像一个大箱子,箱子上部装有门窗,实际上只是 在原来的马车车身上做了轻微的改进。但乘车人免受了风 雨灰尘的侵袭,人们把装有这类车身的汽车叫箱式汽车。 说起箱式车身不由让人联想到大巴,现代大客车的车身不 论是豪华型还是普通型,也不论内饰和外形如何变化,供 乘客使用的空间仍是一个长方体的箱型空间,也就是说, 箱型车身延续至今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外交与合作
1984年,上海汽车厂与德国大众签署合资协议 中国汽车代表团访问德国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合营合同在人民大会堂签署 1997年3月24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在北京签署
自主品牌的创立
奇瑞、吉利和比亚迪可以说是地道的自主 品牌
一汽厂长饶 斌在大会上 讲话
1953年7 月15日,以 李岚清为首的六名 共产党员抬着刻有 毛泽东主席题词的 汉白玉基石放在一 汽厂区中心会场
东北人民政 府第一副主 席林枫到会 讲话
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为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题词
第三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 (1966年-1980年)
创业之初
四 船型车身
1949年,美国福特公司研制出了船形车身。它一改传 统的设计方法,把前翼子板和发动机罩,后翼子板和行李 舱罩溶于一体,大灯和散热器罩形成一个整体,车身两侧 形成一个平滑的面,车室位于车的中部,整个车身造型仿 如几个长方体的几何形体拼成一个船形。船形车身设计上 体现了人体工程学中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思想。
亚力刻·艾西贡尼斯的父亲是英裔希腊籍造船工程 师,母亲是德国巴伐利亚人,他在画第一张梦想 中的汽车草图时就想到要为4个人留下足够宽敞的 座位,所以把机械都集中到人不需要用的地方— —两个前轮之间以及后座地板下面。这种车长 3.05米,宽1.4米,它的重量仅在630公斤,简直是 个侏儒,所以25千瓦(34马力)横置的发动机可以 使它开得飞快。这个侏儒不久后就有了更大的功 率。
二 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
1908年10月1日,汽车技术史上树起了第二 个里程碑,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城)开始生产 一种以“福特”命名的汽车,型号为“T 型”。这种少见的汽车推动了一个新的工 业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工人们首次 用大批量生产的部件在流水线上组装汽车。
三 前轮驱动汽车的创造者雪铁龙
四 "甲壳虫"汽车的神话
“甲壳虫”型汽车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 它打破了福特T型汽车的产量纪录,并超过 了数百万辆。它同美国的这种大批量汽车 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行驶的机器”, 不讲究豪华,两者的基本结构在它们的 “一生”中都没有改动。“甲壳虫”的发 动机是后置的
五 难以超越的"迷你"汽车
1934年3月24日,一种新型的汽车结构出现 了:一款名叫7A的前驱动汽车问世。前轮 驱动、无底盘的车身结构、通过扭杆实现 单轮减振以及液压制动等等,这些都曾有 人采用过的,但从未有人把这些集中在一 辆汽车上,并且是成批生产的。受雪铁龙 委托的安德烈·勒费弗尔及其助手莫里斯·圣 蒂拉创造的这种汽车,其设计方案即使在 60多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