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2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道小题,计8页。

时量120分钟,满分1 00分。

一、选择题(第l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潜.(qián)伏摇曳.(yè)编辑.(jí)卷帙.(yì)浩繁B.逾.(yú)越戏谑.(xuè) 羞赧.(nǎn) 栩.(xǔ)栩如生C.簇.(cù)拥檄.文(xí) 神妪.(yù)溘.(hè)然长逝D.埋.(mán)怨口讷.(nà) 泥淖.(nào) 迥.(jiǒng)然不同2.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切磋陪衬漫溯短小精悍B.班斓和霭枯躁安然无恙C.膨胀景仰会晤无动于衷D.荡漾撰写怂恿风华正茂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B.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C.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时代的大学精神,应体现出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和文化特征。

B.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精神对矫治各种形式主义弊端有显著的作用。

C.三年来,汶川灾后重建成就显著,其原因是因为社会各方团结协作的结果。

D.5月1目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要追究刑事责任。

5.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_______。

①中国诗可不然。

②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的异常之早。

③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④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

A.①④②③B.②④③①C.①②④③D.④③①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手机报纸”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还很陌生。

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

简单说,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纸能看到什么?手机报纸都能看到哪些报纸,外地的可以看到吗?”“手机报纸有自己单独的编辑和记者吗?”对于手机报纸这个新事物,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自全国第一家手机报问世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跨入了手机报纸的行列。

目前,《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华商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热报》、《扬子晚报》、《中国妇女报》等都推出了手机版报纸,涵盖了近30个省市,掀起了手机媒体的发展高潮。

与人们的理解不同,手机报既不是报业单独推出的一份全新“小报”,也不同于网络版报纸完全照搬纸媒体的内容。

手机版报纸内容图文并茂,只不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辑们要将报纸的新闻精编一遍后再搬上手机。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版报纸,报道更快捷,很多新闻都能在报纸上报摊之前看到;内容更丰富,从热点新闻、房产行情、彩票服务到生活信息等内容应有尽有;阅读更方便,可随时随地浏览。

此外,手机版报纸不占用手机的存贮量,像电脑一样只是一种虚拟存贮状态。

与以往的手机看新闻业务相比,“手机报”具有很大的优势。

比如从订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延伸需求。

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展现报纸的全貌;使用上,瞬间接收,随看随翻,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

而且订阅者还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编者与读者之间再没有隔膜,实现直接交流互动。

这改变了传统的传者传递信息,受者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有效互动,使新闻传播更有人情味。

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发放3G牌照以后,手机媒体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体趋势越来越明显。

(摘自《市场报》,有改动)6.下面对“手机报纸”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A.“手机报纸”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还很陌生。

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

B.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

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C.它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

D.它是《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报业单独推出的一份全新“小报”,但不同于网络版报纸照搬纸媒体的内容。

7.能证明“对于手机报纸这个新事物,很多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一说法的一项是A.很多人询问“手机报纸都能看到哪些报纸,外地的可以看到吗?”等问题。

B.自全国第一家手机报问世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纸跨入了手机报纸的行列。

C.手机报既不是报业单独推出的“小报”,也不同于网络版报纸照搬纸媒体内容。

D.许多报社推出手机版报纸,涵盖了近30个省市,掀起了手机媒体的发展高潮。

8.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手机报纸“会被大多数人熟悉,也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

B.“手机报纸“作为一个新兴媒体,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C.“手机报纸“以其卓越的性能,不久的将来必定取代传统的纸媒报纸。

D.“手机报纸“可以便于编读往来,读者、记者、编辑将来会成为一体。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9—12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

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子B.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漫:模糊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10.下面句中加点的“其”不是代词的一项是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1.指出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火尚足以明.也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2.对上文第一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

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

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

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

二、非选择题(第1 3至22小题,共76分)13.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做三题,每题2分,共6分)①爱其子,____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惑矣。

(韩愈《师说》)②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③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④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1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

(4分)新嫁娘(其一)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姑:指婆婆。

小姑:指丈夫的妹妹。

(1)新嫁娘做了羹汤“先遣小姑尝”的原因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小诗表现了新嫁娘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目。

(15分)黑色的光亮余秋雨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

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

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

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

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

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

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

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

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

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

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

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

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

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