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11 利他行为

教案11 利他行为

第十一教案课题:利他行为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理解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以及影响因素;能灵活运用相关利他行为知识促进利他行为。

能力方面:通过相近概念的辨析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一种日常行为的理论概括,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保持认识问题的完备性;通过对利他行为的认识,促进学生利他行为的实现,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利他行为的相关理论极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利他行为理论,旁观者效应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两个课时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点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相结合,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相统一。

教学过程及内容新课导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尽管不时有侵犯现象发生,或者经常有人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他人持坐视不救的冷漠态度,但也常常可以看到扶老携幼,拾金不昧,义务献血,见义勇为,甚至为他人付出生命的感人事迹。

后者,我们称之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同害人行为、侵犯行为相对立的行为,是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积极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

那么,人们在什么条件下能帮助他人?又在什么情况下对他人的不幸遭遇熟视无暗?怎样才能形成并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呢?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团结进步都非常重要。

一利他行为的概述(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利他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利地主义行为。

尽管利他行为和亲社会和为两个概念相似,但仍在一定差异。

亲社会行为是批一切有益于他和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亲社会行为可以是不指望任何酬赏的自觉自愿行动,也可能是为了回报别人或弥补曾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而做出的助人行为,还可能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动机而做出的助人行为。

例如,我们常说的“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可以说它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但它是一种可以接受,甚至值得肯定的助人动机。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指望任保外在酬赏的、自愿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可见,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行为的概念更广,而利行为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特征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利他行为的一下特征:1、利他性即以帮助他人为目的,有利于他人时惟一的目标。

例如,为了获得“酬金”代别人做作业,甚至代考,对他人与社会无益,而且是捞取私人利益,不能算利他行为。

2、自愿性。

利他行为必须是自觉自愿的,是自发的而不是外界强迫的。

例如,小朋友教师或父母的批评下,不得己把方便让给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算利他行为。

3、无偿性。

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外部的酬赏,也不期望日后的报答。

如果我帮助你是为了你今后帮助我,或者为了得到领导的表扬而帮助他人都不属于利他行为。

但利他行为是否可以存在内在赏酬?这是个有过争议的问题。

所谓内在赏酬是指自我强化,如满足、自豪、愉快等内在体验。

个体在帮助他人后觉得心情舒畅,这种自我满足感可能会推动它继续帮助他人,这种强化算不算有偿?我们认为利他行为中容许有内在酬赏的存在,无偿性主要是指不期待外部酬赏。

4、损失性。

对于利他者来说具有损失性,在精力、金钱、时间等方面会蒙受损失,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利他行为得类型利他行为包括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特点是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普遍事例、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和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等,这类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如公汽让座、打扫公共卫生等。

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特点是有伤害任命和财物的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不逊常见的情境。

如失足落水、触电、抢劫等。

利他行为还包括两种动机的利他行为即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自我利他主义是指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助人行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是自己感到有力量或者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

纯利他主义是受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同情,从而作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的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一)进化理论达尔文(C.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一观点已经被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D.Wilson)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所证实。

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一只狼或者其他的食肉动物接近它的孩子时,它就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的逃离穴窝,好象翅膀折断了似得。

这样,食肉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行一次比较容易得扑食。

一旦老斑鸠将敌人进到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一飞而走,斑鸠母亲得策略常常成功,但有时候也会失败,失败得话就会被敌人吃掉,它虽然牺牲了自己,却保护了它得物种,使小斑鸠有可能或到成年,繁殖后代。

还有老鼠,黑猩猩,海豚救助受伤同伴时表现出令人惊奇的模式。

同时人类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一个家庭、民族和国家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近来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如:它们明显的试图安慰受伤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当然有些行为只是观察模仿到的,但是有些行为是儿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只能认为儿童具有先天利他行为倾向。

(二)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对进化理论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影响人类利他行为的社会因素比生物学学基础更重要。

基因进化只能帮助少数的利他行为,例如:父母照顾年幼的孩子,但对于帮助困难中求助的陌生人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它就不适用了。

我们先看看Oseola McCarty的案例。

Oseola是一个在美国密西西比长大的黑人女孩,六年级时,她退学做了一名洗衣女工。

时间飞逝,她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她生活得很节省,将不多得工资(大多数是美圆硬币和零钱)都存进了银行里。

在她87岁这一年,她将自己得全部积蓄,15万美元都捐给了南密西西比大学,作为黑人学生得奖学金。

她解释说:我希望能和孩子们分享我得财富……我不介意工作……但是,也许我可以让这些孩子们不会像我那样得工作。

(引自Bragg,1995,p.1)这类案例可以用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进化”(人类文化或文明得历史发展观点)来更好得解释。

人类社会逐步并有选择得演进某些能够增加群体繁荣辛福得技巧和信念。

由于利他行为通常对社会有益,它就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得一部分。

有三种社会规范和助人行为特别相关,它们是:社会责任、互惠和社会公平。

第一、社会责任规范(norm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u)指我们应当帮助哪些依赖我们得人。

我们期望父母照顾它们得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履行自己得责任,社会机构就会进行干预。

教师应该帮助他们的学生,教练应该照顾他们的队员,同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一些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强调帮助他人的责任感,有时候这种责任甚至会被写进法律。

第二、互惠规范(norms of resprocity)指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第三、人类社会还发展了社会公平规范(norms of social justice)关于公正和资源公平分配的规则。

根据此原则,两个人对任务贡献相等的话,应该得到一样的报酬。

如果一个人得到的报酬多于另外一个人,那么人们就会有压力,重新分配后达到两个均等。

报酬较少或利益较低的人很明显会感到痛苦。

大量研究发现表明:得到报酬较多的人可能会给报酬较少的人一些钱,这个观察到这种不公平事件的人,可能也会对受到不公平待遇者给予支持。

我们日常“帮助贫困者”的行为,如捐款给慈善机构,似乎就是由这种创造更均等的动机所驱动的。

这三个规范是人类社会中共同的规范。

他们为利他行为提供了文化基础,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学习到这些规范,并且表现出符合这些规范的利他行为。

像人们更愿意帮助亲属和朋友,我们对和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有更多的责任,且在我们自己有困难时候他们也会帮助我们,这些都可用以上的社会规范来解释。

(三)学习理论1、强化作用。

根据传统的学习理论,利它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建立的.研究表明儿童将重复那些已经得到过奖励的利他行为,并驱除那些自私的行为以避免受到指责和惩罚,这就是强化作用.2、观察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观察利他行为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有一项关于献血者的研究清晰表明了这一点。

在这个巧妙的实验中,作为社会互动研究的一部分,女大学生首先和一位友好的女士(实际上是一位实验协作者)谈话。

然后两人离开互动研究时,经过一张搁在走廊里的桌子,期间有工作人员希望有人能够捐献血液,半数情况下,实验协助者会立即给予志愿捐献,以塑造出利他行为的榜样。

结果显示榜样行为的影响时显著的。

一个志愿者的榜样使得67%的被试答应捐献血液,而在没有榜样的条件下,只有25%的被试志愿献血。

在其他不同的情境下,也发现了榜样作用的相似证据,例如:圣诞节为救世军捐献金钱,或帮助一个过马路的盲人等。

我们在成长中形成助人的习惯并且学到了一些关于谁应该得到帮助,什么时候应该给予帮助的规则。

对于儿童来说,利他行为可能更多的依赖于外界的奖赏和社会赞扬。

但当我们长大以后,助人行为可以变成一种内化的价值观,独立于外界的奖励。

(四)利他行为的模式(决策理论)为了总结许多利他行为研究的成果,下面列出一个关于利他行为的一般模式。

利他行为的唤醒。

即知觉到需要,唤起事件可能是求助者的呼叫或求助者所处的困境。

如在街上呼救的妇女,过十字路口的盲人,踢足球时跌伤的儿童等当一个人决定为他人提供帮助帮付诸行动时,帮助行为就发生了,在认何具体的情境中,给予帮助的决定都包含了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

一个人必须首先注意到有事件发生,并且决定是否需要帮助;如果需要提供帮助,这个人就需要决定他自己个人的职责范围;第三步是我们要评估给予帮助和不给予帮助的成本和收益;最后才决定什么样的帮助是必要的以及怎样提供帮助。

——→否,这里每什么问题——→否,这并不是我的责任↓——→否,太冒险了,太浪费时间,让人不↓——→否,我不知道应做什么↓是,提供帮助!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情境因素:利他行为何时发生①自然情境因素:前面我们提到,恶劣的自然环境会提高侵犯行为的发生率。

那么,舒适的气候和环境能不能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呢?研究表明,在晴朗的天气里比寒冷刮风的天气能引发更多助人行这;噪音会减少助人行为等。

也许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影响了人的心境,另一方面是不好的环境可使人想到助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较少做出助人行为。

②社会情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文化背景,体生活的长久的相对稳定大环境。

例如,我们中国人在做出利他行为时,常常受到中国文化特有的“施报观”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