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古诗文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初三古诗文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轮自信三分钟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答:2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答案1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晴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

2通过虚写(虚实结合也可)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抓住诗句中“雪、天、马、月、笛、楼”几个字,发挥想象,动静结合的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它们的特点,多用形容词描绘它们的状态,可用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感情、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想的情感,写作手法是虚写(虚实结合也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情感。

春日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答: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答案1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

2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本句描绘出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抒发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愁苦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需要考生结合内容分析出诗人的情感,可以从“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分析。

(2分)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需要考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手法,可以答出“寓情于景”的手法,再分析出作者的情感。

(2分)水槛遣心①去郭轩②楹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高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

槛:柱子。

③赊:远。

1本诗的颈联刻当生动,描写极为细腻。

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答:2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答案1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

2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

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需要考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颈联的画面,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意向,如“细雨、鱼儿、微风、燕子”,通过想象描绘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手法及作用。

根据句中“城中”与“此地”的景象就可答出“对比”手法这一关键术语。

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掉,桃溪浅处不胜舟。

1“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2三、四句内容在表现手法方面和下面哪一句比较相似?说说理由。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答:答案1“悠悠”一词写出了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

2B;三四句运用了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浅溪不胜舟的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

B句化虚为实,说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愁,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重量的东西,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愁思之多。

解析1本题考察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长堤春水绿悠悠”的意思是: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解答本题时要说到三点,一是突出出景物(春水)什么特点,二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什么情感,三是在语言朗读上有什么特点。

句中写出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体现的情感是依依惜别之情.“悠悠”是叠词,读起来富有音韵美。

2本题考察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多角度加以分析。

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

首先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情景写出了离别愁绪。

其次采用衬托的手法,借溪水的浅显反衬友人的离别时难舍之情的深。

A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远谪的朋友的关切与同情。

B句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说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愁,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重量的东西,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愁思之多。

宿甘露僧舍①(北宋)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①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北临长江。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变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答:2诗歌的三、四句历来受到人们推崇,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答案1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

表现了诗人开阔豁达的胸怀。

2以动写静,景中寓情。

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

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

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答:答案1“掩映” ,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来枫叶之繁茂,而且表达了思夫望君的急切心情。

2向着远方地方望去,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余晖西斜,却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通读全文,结合句意明确词义,揣摩写出内容和突出的情感。

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写,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画面充实。

译文在一个凄清的深秋,枫叶漂浮于江水之上。

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漫山的树木发出萧萧之声,闻见此景,小女子我伤感了。

极目远眺,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

日已垂暮,咋还不见情郎乘船归来。

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

我对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如梦令①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1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风紧驿亭深闭”中的“紧”字。

答:2“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答:答案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该字以动衬静,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突出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

2“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词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词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答: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

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1诗歌前两句“凄凄”“袅袅”两个叠词,情景交融,请作赏析。

答:2诗中有一处细节描写,颇为动人,试作赏析。

答:答案1“凄凄”“袅袅”这两个词写出了秋天景致的萧瑟、暗淡,这种景色正是作者内心的映射,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凉而感觉秋风萧瑟,表现出作者离别时的肝肠寸断的凄凉之情。

2一看肠一断。

离人心中的愁绪难以用言语表达,都是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每一看,引起了送行人“肠一断”。

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离别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解析1“凄凄”秋风,“袅袅”风声,两字勾画出一幅萧瑟的画面,作者内心想必也是和场景一样,痛苦而又凄凉。

答这道题时要注意答出3点,一是通过“凄凄”“袅袅”写出了什么画面,二是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三是表达了什么主旨情感。

2前两句写景,已经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后两句更甚,每一次回头,都引得送行人肠一断,表现出那种深深地凄凉送行的悲伤。

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答:2诗眼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适恬淡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诗眼是闲,通过三、四句的情景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安闲环境,悠闲生活,闲情情志的追求,以及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