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感科医院感染试题及答案1、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或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判断。
2、医院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3、医院感染的监测是指系统地、主动地、连续地观察一定人群中的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以及影响感染的各种因素。
4、消毒是指应用物理和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传播媒介外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微生物。
5、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传播媒介外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
6、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没有明确传染源的情况下,对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人体、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达到防止污染病发生的目的。
7、隔离预防是防止隔离因子从病人或带菌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措施。
8、疫源性消毒是指存在着传染源或曾经存在传染源场所的消毒,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防止疾病的扩散,如对传染病病房、各种污染物品、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消毒。
9、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去后,对疫源地的最后一次消毒,如传染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之后,对病房进行彻底消毒。
10、灭菌剂是能杀灭所有微生物的药物,包括细菌、芽孢、真菌和病毒等。
1、√2、√3、√4、√5、√6、对。
治医生应在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科。
7、对。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病人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8、正确的手部消毒方法是:使用清洁剂仔细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和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洗手。
9、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之前,应检查小包装是否破损、过期失效,以及产品是否不洁或发霉等。
10、新生儿在住院48小时内出现单纯疱疹、弓形体病和水痘等不属于医院感染。
11、保护性隔离措施是为了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和病区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12、对于急性感染,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后,可继续用药2-3天。
13、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细菌性感染的发生。
14、高效消毒剂是一种制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和芽胞,以达到灭菌要求。
15、碘类和醇类消毒剂属于中水平消毒剂。
多选择题: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相关科室、检验科、药剂科、供应室、手术室、预防保健科、设备科、后勤科室等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在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3、医用物品根据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分为高度危险物品、中度危险物品、低度危险物品和无菌物品。
6、灭菌剂包括2%戊二醛和0.5%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不属于灭菌剂,而75%酒精则是中水平消毒剂。
7、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操作。
8、输血相关感染包括爱滋病、梅毒、疟疾、乙肝、丙肝、戊肝和巨细胞病毒等。
9、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麻疹、腮腺炎和流脑等疾病。
10、灭菌后的物品在手感潮湿、与潮湿物接触且包装松散的情况下视为已被污染。
11、医院感染传播过程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12、医务人员应认真洗手的情况包括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的物品后,以及完成医疗操作前后等。
1.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进行介入治疗前后、进入或离开重点部门(如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使用厕所前后等情况下,都需要注意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
2.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认真洗手、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以及禁止院内吸烟。
3.医院感染的可能途径包括医务人员携带特殊的耐药菌、共用呼吸机治疗、使用激素以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污染。
4.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包括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婴幼儿及老年人、营养不良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包括二类(清洁-污染切口)切口及三类(污染)切口、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清洁大手术时间长、创伤面大以及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6.抗感染药物的管理护士应该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7.紫外线消毒的机理包括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蛋白发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破坏结构使其失去转化能力、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其丧失氧化能力以及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臭氧。
8.高消毒剂包括75%的酒精、0.2%过氧乙酸、0.2%新洁尔灭、环氧乙烷以及2%戊二醛。
中等水平消毒剂包括5%酒精、2%碘酊、40%甲醛、漂白粉以及0.2%新洁尔灭。
9.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诊疗器械和设备以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
10.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23、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灭菌:泡。
24、对于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效果监测,有哪些方法: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
25、根据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在调查证实以下哪些情况后,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上报:A、5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B、由于医院感染爆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C、由于医院感染爆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26、根据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在调查证实以下哪些情况后,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上报:A、10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事件;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在使用热力灭菌、洗必泰浸泡、甲醛、环氧乙烷气体、2%戊二醛浸泡等方法时,需要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才能实现灭菌。
单选题:1、使用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测试使用中的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浓度应每日监测。
2、床单位的首选消毒方法是床单位臭氧消毒器消毒。
3、在无菌储槽中的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4、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的次序应为: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5、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属于高度危险用品。
6、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应选择灭菌水平的消毒灭菌方法。
7、密封抽吸的各种溶酶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8、配制过氧乙酸原液、甲液和乙液的配制比例分别为5:4.9、2%戊二醛用于体腔内植入物的灭菌需要10小时。
10、大型医院床位数超过1000张,必须配备不少于5名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11、每年,医院员工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不得少于6学时。
12、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不得少于15学时。
13、日常医疗活动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和少量药物性废物应分别投入黄色垃圾袋中。
护服、鞋套等应投入黄色垃圾袋中。
15、日常医疗活动中用过的医用针、缝合针、备皮刀、手术刀等锐器应投入黄色标志盒中。
16、日常换药、护理操作及其他诊疗活动中产生的敷物、一次性弯盆、镊子、棉球、棉签、沙布和绷带等治疗废物应投入黄色垃圾袋中。
14、日常医疗活动中用过的一次性帽子、口罩、防护服等应投入黄色垃圾袋中。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未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8、卫生机构若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未设置监控部门或专(兼)职人员,或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培训,或未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卫生防护措施,或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或对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不予配合,将被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19、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
20、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
21、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和设备应该设置明显的警告标识,并且应该有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和预防儿童接触的相关安全措施。
22、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和外表面应当标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和相关文字标识,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主要内容物、运送目的地及特殊说明。
23、或的外表面不得沾有任何医疗废物,一旦被污染,应当进行清洁处理或必要时加一层包装。
24、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或环境污染事故的,除暂扣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外,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纪律处分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等工作人员,应当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具,包括帽子、防护口罩、橡胶手套、围裙等。
26、消毒是指杀灭或抑制活体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组织感染。
27、消毒工作包括对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其原居住点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对医院周围环境的彻底消毒,以及对医院空气的全面消毒。
28、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29、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30、《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的使用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31、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在发生感染性疾病爆发或流行时,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
3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其附件,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33、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34、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
35、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浸泡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36、支气管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浸泡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37、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患者使用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浸泡时间应不少于45分钟。
38、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浸泡时间应不少于1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