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压力源和情绪管理

教师的压力源和情绪管理

教师的压力源和情绪管理教师的压力源和情绪管理2011年3月,一段“杭州小学教师打骂学生”的音频在网络疯传,各界人士反应不一。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及时做出处理,同时,该教师也向被批评打骂的学生及其家长道了歉。

此事虽然逐渐平息下来,但在近年同类事件时有发生,颇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当这类事件发生后,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介入调查,处理结果也基本定性为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问题,对教师进行处罚,以平息众怒。

但从防微杜渐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应从教育管理入手,还应从教育心理着眼,为教师暴力事件的频发探究病源并求解。

一、情绪衰竭的教师通过对音频文本以及该教师(下称Y老师)与记者访谈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事件的起因以及教师的情绪反映特征:(1)Y老师打骂学生的起因很小,无非是学生没有按时上交作业,家长没有配合老师监督学生完成任务。

这段音频中,学生只是因为没有完成作业登记表,Y老师便大发雷霆。

(2)在短短九分钟时间里,Y老师就反复陈述一件事情,语言�唆,行动过激,而且,在对学生辱骂的语言中夹杂着“脏”字,情绪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3)表面看,Y老师只是在斥责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的小组长,实际上,她的批评和攻击对象已经覆盖了班里的全体学生以及学生家长。

(4)Y老师对学校管理存在不满。

她重复强调,学校的上操训练制度起码要有通知,如四、五、六年级先上操,五分钟后,一、二、三年级再上操,总不能让人每天候在门口。

(5)事发当天,Y老师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从音频中也可以推测出有家长到学校那里表达了对她的不满,校长找过Y老师。

在内外因的合力下,导致Y老师情绪失控。

由于不能对学校和家长发泄,因此,Y老师便将怨气撒在学生身上,情绪对象转移。

(6)Y老师使用语言暴力的同时,还伴随着肢体暴力,出现用课本摔打桌面,并掼向学生身体的行为。

这是职业倦怠非人格化特征的体现,不再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个体。

仅因学生未上交作业登记表这件小事,Y老师却产生如此大的情绪反应,是她自身没有妥善处理不良情绪,是家庭琐事导致她情绪失控,还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她不满?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情绪失控是在无法负担其压力下爆发的,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教师产生压力,并造成不良情绪的发生呢?二、教师的压力源1.个人因素(1)生活满意度不高教师对生活产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面对工作。

然而调查显示,潜江市在抽样的650名小学教师中,86.8%的教师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与周围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62.4%的教师认为住房紧张与就医困难造成他们较重的生活及心理压力。

[1]教师承载的生活负担,使他们无力全身心投入工作。

(2)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的和谐幸福,良好的经济水平,能够减缓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

当一个家庭面临离婚或失业等问题时,其中任何一方都会有经济、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

女性尤其特殊,对家庭的责任感比男性更强。

中年女性对家庭更有依赖性,她们几乎把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奉献给家庭。

音频中Y老师为中年女性,在对她后来的采访中,她强调由于事先家中出现了事情。

可见,家庭环境是造成教师压力的重要因素。

(3)社会支持少1999年狄克对德国各级学校的414名教师进行测试,发现社会支持与教师健康状况和教师工作压力直接相关,即拥有较多社会支持的教师不仅健康状况良好,而且压力水平较低。

[2]邵海艳等以616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考察教师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结果显示,教师的社会支持可以缓冲职业压力带来的消极结果, 缓解职业倦怠的程度。

[3]由此可知,社会的支持和期望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尊重,自信心提高,工作产生动力,从而使教师教学更有积极性,并有效缓解教师身心的压力。

社会若不给予教师较高的期望,教师这个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使得教师常有挫败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此外,教师的个人因素还包括教师的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文化传统等。

身体状况不佳的教师更易由于身体的不适而对无法及时完成工作产生心理压力;外向乐观的教师比内向悲观、低自尊、易逃避型的教师更能够适当调节自己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将压力释放;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在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上的差别,也会影响压力的水平。

[4]2.教师职业和教育管理因素(1)教师职业的压力2002年迈特•简维斯研究发现,教师的一些压力是由教育职业本身引起的。

首先,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完成任务;班级规模的庞大,造成学生管理难度及学生作业批改量的增大;管理者对教师工作任务要求过高,导致教师需要耗费更多额外的时间去完成;管理者分配师资力量不合理,导致师生比膨胀,使得教师精力透支。

在当今个性化的时代,除正常教学外,教师还需要研究、落实、适应不同个性的个别化教学、创新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不得不面对学生和各级领导的评价、考察、组织、管理班级,处理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等。

当教师在工作中同时扮演多个富有挑战性的角色,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多种工作时,就会发生角色超载(role overload)。

[5]美国学者雷道和华顿保研究认为,教师兼有社会的代表、知识的源泉、裁判员或法官、辅导者、学生行为优劣的观察者、认同的对象、父母的替身、团体的领导者、朋友、情感发泄的对象等十种角色。

[6]教师同时与管理者、同事、家长、学生、亲人等多种人群接触,他们不断转换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当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时,即为角色冲突。

[7]教师要遵守上级领导的规章制度,要做家长满意的教育者,要做学生的守护者,也要履行家庭成员的责任,难免会因为不同角色的频繁转换而感到情感情绪的矛盾。

尤其当女性教师成家之后,除了教师角色外,还要做贤妻良母和孝女。

当她们无法胜任诸多角色,纠结于种种复杂的角色关系时,便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2)教育体制改革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确立了校长负责制为主体的学校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使得学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教育行政部门始终把学校看做行政的基层组织。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教学质量的追求,下达至各级学校校长,校长只能将压力再一次转移给教师。

由于教师面临考核和职称的评定,只能又将压力转移至学生。

在层层压力下移的过程中,难免滋生不良情绪。

自2001年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辽宁师范大学刘磊等人对大连市随机选取5所小学、5所初中共500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的调查:98.6%的教师感到新课程的实施对自己有压力,其中70.2%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只有28.5%的教师认为有一些压力或压力较小。

[8]这说明新课程的实施已使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普遍感受到压力的存在,并且压力的强度较大。

升学率也困扰着广大教师,这是学校下达给每一位教师的任务。

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位的提升、工资福利的增长,与教师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而这成为教师不容忽视的一项心理负担。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学生的成绩、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家庭教养方式参差不齐,这制约了一个班级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教师不可能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

但是如果学校管理者一味追求学校声誉和生源优势,忽视个体差异和班级差异的内在特点,将会导致只重视数字而不注重人本化,使得教师背负过重的负担,从而给教师造成巨大压力。

(3)学校管理制度的压力对教师的管理制度是否能够满足教师的身心需求是学校管理教师最重要的原则。

而学校在制度的制定上往往存在随意性。

他们针对师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在制定过程中,仅凭几位专家的意见或以往经验,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现有问题进行调整,多数文字仅作为形式化的填充,缺乏实际性。

近年来,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成为新的压力。

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求不断提高,文凭认定、加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生源的减少,都使教师在岗位竞争上如履薄冰。

在领导方式上,中国的学校基本上是管理者决策、教师服从,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模式。

管理者通常要求教师按照自己的规定工作,而不充分考虑是否可行或者关注到教师的意愿。

学校管理者不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命令是工作的主要方式。

教师长期处于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却不能向上级反映,久而久之,情绪找不到合理的渠道发泄,便产生了情绪反抗和职业倦怠。

学校管理没有切实安排好校内外活动,使得教师各项活动名目繁多,产生厌倦情绪。

如杜道雯等对650名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74.3%的教师对与职业关系不大的政治活动产生“中度”以上的反感。

[9]作为班主任教师,每学年不仅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常规活动,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其他各类比赛活动,各科教师自己也要参加校内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赛,过多的活动往往使得教师不堪重负。

音频中的Y老师,在情绪极度不稳定、对学生大发雷霆的情况下,还不忘批评学校的上操制度,可见,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已极其不满。

如果教师长期处于高压之下,轻则情绪异常,重则精神崩溃,会对教师身心健康、正常的教学过程带来严重后果。

正视造成教师的压力源,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在学校管理层面,可以通过改变领导方式,提倡人性化管理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在教师个体层面,让教师了解情绪管理的意义和策略,能够通过合理途径宣泄负面情绪,有效释放压力。

三、情绪管理的意义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育通常会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但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却常被忽略。

心理压力长期无法释放的教师,更易发生情绪衰竭、抑郁、偏执、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

如果处理不当,将诱发心理疾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Y老师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情绪迁移案例。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对情绪进行自我管理十分必要。

1.进行情绪管理,悦纳自我如果教师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而又不能自我调节和缓解,不断的恶性循环会引起疾病缠身和身体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精神方面出现苦闷、紧张、愤怒、抑郁等消极情绪,在身体上则表现为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耳鸣气短、口干、失眠、头痛等症状。

在音频中,Y老师在愤怒状态下批评学生,猛烈用书本敲打书桌的声音和单调枯燥地重复几个词句,说明其情绪处于失控状态。

事发后Y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承认自己一夜未眠,情绪状态已经跌入低谷。

她眼神黯淡,无精打采,有许多学生认为她是病了。

教师若懂得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调节好心理和情绪,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把积极的情绪带入课堂,便能有效地抵制疾病的侵害,降低身体和心理的不适。

2.进行情绪管理,善待学生教师群体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容易对其工作产生挫败感、紧张感和懈怠感。

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情绪带入课堂,或由情绪失控而产生过度惩罚打骂等过激行为,必然会导致学生受到严重的身体和精神伤害,不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