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第一篇: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

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

(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

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

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

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

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

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

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用药后2h 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

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

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二、护理措施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

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

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

分析措施: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

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饮食调理:1.香菇、木耳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

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

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

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

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

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4.茶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等物质。

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证明茶叶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故冠心病患者适量饮茶确有好处,但有失眠及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应避免喝浓茶。

第二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

方法对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DOI:10.14163/ki.11-5547/r.2015.16.167为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促进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本院对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4.9岁;其中2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46例患者为剖宫产;病程最短5 d,最长29 d,平均病程12.2 d。

1.2 方法本组患者均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长,且费用较高,加之需对新生儿喂养模式进行改变,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安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下肢疼痛、肿胀等现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应适当抬高患肢,通常应抬高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且不可在膝下垫枕,保持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从而达到缓解肿胀及疼痛的目的。

1.2.3 患肢护理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制动肢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现象发生,保持患者皮肤完整。

同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周径、温度的变化情况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且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护的重视,不可碰撞挤压,以防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

血栓溶解后应及时利用50%硫酸镁对肢体患处进行湿热敷,以达到消肿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目的。

1.2.4 抗凝及溶栓时护理给予患者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检查及治疗,且静脉穿刺时应合理调整止血带,不可捆扎过紧,且应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机会;拔针时应嘱咐患者局部按压5~10 min。

另外,护理人员在抽取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时应做到一次成功,且应确保标本满足检测需求,避免因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尿血、皮下瘀血等现象发生,且应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溶栓剂顺利滴注。

1.2.5 饮食及运动护理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且应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通常术后6 h可进水。

另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对患者下肢回流情况造成影响。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但应嘱咐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走动。

结果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讨论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在深静脉中出现血液凝块,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阻碍的病症[1]。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大腿、骨盆、小腿等部位,患者多伴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2]。

临床研究表明大手术、肿瘤、怀孕、分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约占据了全部深静脉血栓的0.6%~1.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及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式主要为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5]。

而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抗凝剂溶栓护理等可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处理及操作,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