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角广场设计及塑造探索——以北海花漾里项目为例摘要:城市街角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北海花漾里项目的街角广场设计和塑造,为类似的街角广场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街角广场;公园绿地;下沉式开放空间引言城市街角广场一直都是一个目光聚焦的话题。
长期以来,城市街角广场都是不同人群关注的重点,这些人群包括政府管理者、普通城市居民、旅游者、设计师和规划师,这些年还加入了一些研究城市活动、城市生活形式的人。
在多种视角状态下,既要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又要满足经济活动需求,力求使各方面的诉求找到一个共同的表达点。
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摸索出城市街角广场的新形式,赋予城市新生活的定义和方法。
北海花漾里项目,既对城市沿海风貌特色进行了体现,也在做出一种全新的努力:在城市的核心地区,综合项目开发者、设计师、运营者的身份,通过对各类适用人群和使用需求的分析,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城市空间和场景,使其真正成为有商业价值的活化空间。
同时,商业化的场景可能性和邻里共生的社交关系为城市核心注入新鲜活力。
一、项目背景北海市位于广西最南端,是中国最美的海滨城市之一,拥有优秀的旅游资源。
北海花漾里项目位于北海市四川路与浙江路交叉口东北角,用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相邻的两条道路均为40米以上城市主干道。
其中,四川路道路宽度为80米,是北海老城区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也是北海市南北向连通新老城区最重要的主要道路之一(图片1)。
2019年,北海花漾里项目启动。
鉴于该项目所处的重要城市区位,为了提升城市景观,满足片区市民文化休闲等日常需求,城市管理者在用地规划设计条件中要求项目在临道路交叉口需预留7000平方米公共绿地。
基于此,花漾里项目对该道路交叉口的城市街角广场开展了一次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尝试,邀请北海市的本土设计院,结合城市及地区特色,对项目的公共绿地进行规划设计。
力图以街区带动城市,不仅基于环境提升、景观美化,更注重社区活动与城市的融合。
项目在这个位置设计了一个公共街角广场,推广的核心价值是,以人文思想为主导,注入各领域跨界元素,推动该街角广场活化利用与有机生长,辐射周边区域,引导邻里共生的社交关系。
广场必须是公共开放的,必须由城市会客厅的功能,需要让小区住户、周边社区群众、城市其他区域市民形成一种活跃的友好互动的城市空间环境。
二、街角广场的设计与建造预留的7000平方米公园绿地集中布置在用地西南角(道路交叉口处),结合项目沿路退道路红线的狭长区域。
同时,减少居住用地的范围,把高层居住建筑后置,向用地内侧放置。
将花漾里项目商业部分设计为2-3层的小尺度街区空间,与广场相连接,最大化开放城市界面,构成开放的街区,沿四川路与浙江路人流可顺利进入街区,提升并激发区域活力(图片2)。
街角广场的公园绿地区域设计下沉开放式空间,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
同时,花漾里项目设置了1400平方米的地下商业与下沉广场相结合,提升了地下区域的经济价值。
下沉式开放空间的设计形成了强烈的空间感,创作出立体景观效果,其所具有的空间性和边界感更强,对过往游客也可形成有效的吸引力。
下沉式开放空间这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空间特征和特殊的空间构成为使用者带来了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图片3、4)。
地面广场以绿化景观为主,位于地面广场一角的集装箱设计,正体是项目的样品房展示(图片5)。
集装箱顶作为一个弹性使用的空间,即可以作为小型酒吧,也可以作为举办小型公共聚会活动的场所。
另一侧设置的结构轻盈的白色顶篷也是年轻人们交流和活动的理想场所,地面下沉的圆形区域形成了独立的小型社交空间。
广场的地面采用简朴的灰色地砖,表面富有质感的纹理,与庭院大面积绿地形成对比,产生质感的变化和视觉冲击力,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强调(图片6)。
下沉广场空间色彩选取了鲜明的蓝白二色,用浪漫的圣托里尼式建筑风情,营造特别的街区聚落质感。
佐以圣托里尼特色花卉,同时也是北海市市花的三角梅,红色穿插点缀在白色之间,瞬间把整个环境营造出艺术的氛围,犹如地中海般优雅与恬静(图片7)。
下沉广场与地面之间阶梯式的退台景观绿化,在垂直面上巧妙地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暴设计,将城市界面和下沉广场有机过渡,空间无论从景观上还是空间上都是相互连接和连通的,无论在自然景观还是空间组织上的塑造都得到了更好的效果,产生多个层次,变成一个结构元素,构成了高低错落的花园景观及平台。
三、场所记忆的塑造与植入在城市各项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年轻时尚的活跃人群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部分,他们属于重要的消费群体,对于视觉刺激、网红文化语境有着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对场所的构建和开发经营模式形成产生影响。
场所的网红化能为区域带来大量关注和资源,注入生机和活力。
对于花漾里项目街角广场来说,将其网红化,有利于活化片区吸聚人气。
北海花漾里项目深谙此道,街角广场的东南角是一栋3层白色简约清新小建筑(图片8),融合华裔、咖啡、书店、文创等多重功能,内部装饰遵循各式网红打卡要素,以满足年轻人的打卡需求。
定期在广场及下沉开放空间开展复古夜市、文创产品市集、机车展览、露天电影放映等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来进行打卡(图片9)。
保持一定的举办频率和持续时间,可以保证社区有更多的重复访客,日常性地参与活动,不断累积熟悉度和记忆,赋予这个场所意义,建立真实体验和情感以及认同。
利用地方文化符号,对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怀旧再现。
通过渔网、船锚、船舵、渔筐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摆件,勾勒出北海的地域文化特点,唤起市民心中地域归属感。
同时还有北海的老旧街巷标识、门牌、旧相片等物件,引发市民对过去北海的怀旧思潮,产生对场所的情感依恋和认同,对地方本土文化进行传承和回忆。
在这个场所中,利用代表本土文化和地域特点的物质元素载体,重塑起一个文化景观,使流动的当下与已逝去的历史相遇,形成富有意趣的空间,从而使人和场所凝结出某种联系。
这些都是为了能够留住网红流量,流量的背后也需要有文化内涵的支撑才可以持续长久的发展。
连接日常生活并赋予地方文化特性,才能构建出一个保持长久活力的场所,塑造真实内在的地方感,激发出周边民众的家园感以及参与场地文化创造的自主性。
在花漾里项目街角广场开展的各式的场所特色活动,使其生成了文化记忆、活动记忆,成为了“记忆之所”,让空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休闲生活高度融合,承载起民众的记忆与地方意向,记载地方感知和集体记忆。
当场所被赋予这些意义时,花漾里项目街角广场除了作为民众日常公共空间,也成为了一个文化记忆场所,不断激发和容纳着多样化的感知和体验。
四、未来的思考与展望城市的街角空间与人、城市的关系密切,是城市中流动性最明显和最强的公共空间之一,是认识和体验城市的重要媒介,可以加强人们对环境的认同和对城市的感知。
花漾里项目的街角广场设计形式作为一个鲜活的样本,给予了我们一些想法和启示。
未来城市的街角公共空间、公共广场、公共绿地等开放共享区域可能会更加灵活化、碎片化,尤其针对老城区域或与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区域。
在政府层面的介入和指导下,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多元性合作、系统性地解决社区的社交、娱乐、休憩等问题,也会给城市的碎片化空间的利用以及升级改造提供更好的条件。
花漾里项目的街角广场结合项目的商业业态,和项目内部的低层商业街区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开放的城市界面。
同时下沉式开放空间的设计,作为地下商业的入口,提供了过渡空间,为项目的地下商业部分带来了空间体验上的极大提升,增加了地下层的商业价值。
下沉区域广场的空间形式,提供了开展集市、小型餐饮等商业可能,为项目积聚人气。
这种以地产经营为基础的开发模式,将公共空间服务的经济价值内化,通过提高盈利性功能部分的收益,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核心区也能为公益共享性空间提供可能。
对于城市其他街角广场或公园绿地的设置,应该根据场地的特征,结合所属街区功能和特性以及周边发展的业态类型,深入关注区域内的主要矛盾,全面且准确地把握区域范围内居民的真实需求,同时提升街道范围内公共空间品质。
传统居住街区的街角广场要关注人文理念,注重对人的解读与人的需求,为居住在社区的市民提供归属感,提供社区居民之间交流社交的纽带,鼓励社区居民多维度进行参与。
老龄化严重的社区,考虑适当增加无障碍坡道和休闲座椅等基础设施,硬质广场应防滑平坦无高差,方便老人行动。
儿童较多的社区,可以放置游乐设施和沙池等,配以鲜明的色彩和质感,变身为孩童游乐场所;或通过将广场公共设施、环境景观的细节进行趣味性艺术改造,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公共空间趣味。
结合社区居民的兴趣,还可以在街角广场的绿地上设置小型社区菜园,种上植物蔬果。
一是可以将公共空间进行资源循环,体现环保生态的理念。
二是社区的老人和孩童获得了公共空间的改造体验,增强社区参与感、认同感。
这种小型公园绿地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低成本、易操作,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活化社区。
商务办公区的街角广场要注重结合座椅,加强私密空间的围合,提供商务人士午休用餐和休憩的空间,并满足短暂的交流洽谈和休息停留需求。
文化设施与办公区域的街角广场可以在具体的设计上结合文化设施的文化氛围进行考虑,挖掘和延续文化内涵,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开放空间,融入街道文化特色。
比如在标识牌、座椅、景观小品的实质上,利用特色元素进行文化植入。
还可以利用公告墙对相关办公业务进行公开公示,保证社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交通枢纽或设施旁设置的街角广场,提供人群集散、休息停留的功能,需要保证一定的硬质广场面积,根据区域的出行需求,配备交通换乘站点或者共享车辆停放区域。
五、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也随之丰富和提高,街角广场空间的规划建设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街角广场作为城市街道中可达性最高的、使用性最频繁的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体现了城市对人的重视与关怀,还能折射出城市的空间品质和人们的幸福指数。
在城市开展总体规划时就应该进行充分考虑街角广场的布局,如果是老城区或者土地资源紧张的区域,难以提供独立的足够范围的公园绿地,则需要创新开拓思路,高效利用城市空间,结合城市更新展开工作,充分挖掘城市用地,利用街角小型空地、闲置地等进行开发。
通过营造人性化的街角广场,塑造街区文化生活,展现城市精神面貌,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属性,以重点带动整体,激发城市片区活力。
参考文献:[1] 刘锐.城市生活性街道休闲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究及优化——以郑州市为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1.[2]段泠飞.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街道休憩空间更新设计研究.北京建筑大学,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