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措施
三结合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教育环境,以期取得更加高效教育成果的结构模式。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是一个积极向上、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等知识和技能,都是在这个大课堂获得的,它是整个教育网络的中心环节;社会教育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社会这个大课堂既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宽广的教育环境,又决定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一、家庭教育是基础,努力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生整天生活的家庭环境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共同给予的。
父母就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
家人对孩子的爱是人世间最真挚而无私的。
所以说,丰富的情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都会很重视对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的调查,尤其是在对待一些学困生的时侯。
现代教育必将带来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可是缺
乏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技巧。
一部分家长借口忙碌,缺少与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灵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等,将教育孩子看成是学校的事,故意推脱责任;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只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成绩轻习惯养成;一些家长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方法简单粗暴,孩子难于接受,形成逆反心理。
实践证明: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误造成的。
这充分说明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着力构建家、校联络,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家长委员,并将它作为一项制度。
每学期召开2次学生家长会议,学校主要领导根据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失误,专题讲述如何搞好家庭教育问题,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为家长做好家庭教育起到有效指导的作用。
比如:家庭教育应注意能力培养,加强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家庭教育应讲究科学方法;家庭教育如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关心爱护孩子,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等,努力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是整个教育网络的中心环节
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网络信息化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育必须加强管理,形成合力。
学校的全体科任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行政人员和职工要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德育渗透到日常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学校不仅要在教师的管理上增添举措,而且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大气力,因为这两者都是事关学生教育的头等大事。
教师队伍建设抓得好,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素质高,可谓:名师出高徒。
学生素质一定不会低。
校园文化建设搞得活而有序,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
我们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依托班级---年级---学校的三级教育管理体系,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监管。
班级交给班主任来进行管理,班主任就是班级建设的引路人,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班主任的具体安排组织实施。
年级交给年级组长来进行管理,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的各项具体事务,包括上传下达;召开年级组内部会议;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安排等。
学校宏观指导突出导向性。
一是注重制度保障。
如:年级、教研组阶段工作汇报制和督检人员检查反馈制为基本制度的制度保障。
二是职责到位。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及时考评,随时反馈。
三是舆论监督。
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展示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信息成果,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让人人都能评价和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德育办、少先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管部门。
要动员、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利用各种有利时机,采
用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
要求各班主任抓住平时每天的晨会、午检和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等。
三、社会教育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
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各种教育性因素的总和。
即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所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启示。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从中接受前途理想、思想道德、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等教育,也可以改变学校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办封闭型学校的现象。
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亲身体验国家社会发展的美好形势,树立为祖国和人民发奋学习的雄心壮志,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校每学期收集学生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了解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定期组织学生与周边学校的学生结对子,以书信、电子邮件、QQ等现代化交往手段,加强两地学生间的正常思想交流与沟通。
要重视和健全校外教育基地建设,保障学生接受社会教育训练。
在学校的发展中,教育基地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当地的烈士陵园作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基地,利用当地的敬老院、幼儿园作为学生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教育的基地,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
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和完善社区教育。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
各色人等应有尽有,社区的治安、卫生、文化、教育等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小视。
社区和学校加强沟通,联手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觉悟。
然而,社会教育当前发展并不乐观。
一是由于社会教育的作用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的特点。
所以,人们看不到它的重要性,往往被家长所忽视。
二是有些社会活动没有特色,体现不出时代特点,学生没有兴趣,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三是学生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些社会教育机构把关不严,赌、毒、黄对学生的危害严重。
四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如以权谋私、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以上种种表现冲淡了正面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力量,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形成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如教育分力现象,曾有人提出“5+2=0”的教育观念,就是说五天的学校教育经受不住两天的社会教育诱惑的抵消;教育质量问题等。
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必须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相提高,尽量避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三方教育的方向要一致,统一的教育要求使学生能够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
第二,教育作用的互补性。
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各有特色,内容形式都有差别,但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要发挥三方面教育的积极作用,除了要求统一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家庭教育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抒畅健康成长;社会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教育要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
学校也要同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和密切配合,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可以扬长避短、校内外结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也各有其不足之处,三方面教育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
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说学校教育就会显得孤立无援。
离开三者之中的任何一方谈教育事业,都是不完整的,不成系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