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历史教案流程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鸦片战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教法建议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
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
)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
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再概括归纳: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
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请同学朗读炮子谣,老师再解释含义。
引用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而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
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
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
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历史教案流程篇2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教学过程: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教师介绍《辛丑条约》签订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关于“预备立宪的过程”,教师要说明其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①下令考察宪政——立宪派形成(关于“立宪派”,请参见“扩展资料”部分相关内容);②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掌权的政治企图开始破产,立宪派开始发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内阁”——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学生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补充。
二、保路运动关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详见“重点突破方案”)关于“保路运动”,教师首先补充说明在保路运动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声明“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使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然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川人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会展欲-清政府)适此令下,与吾人以时机,故集合同志,开会于成都,决议借名保路,提携人民,组织民军,共同革命。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军之真相》。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极端反对的“不在借款”,“不在路归国有”,那么在于什么?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吾人”与“川人”在对待“保”问题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区别?)最后让学生从背景、、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保路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最后说明其影响。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看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和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相关问题。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教学设计思想①通过学生对于保路运动相关问题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设置,学生答问的补充,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的适时放映,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背景2.过程3.实质二、保路运动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2.保路运动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武昌起义的成功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历史教案流程篇3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说教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的内容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从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在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本课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二、说教法探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供依据。
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他们学会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反复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避免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提高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高中学习不久,初高中的过渡尚在进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待养成。
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当堂反馈。
简述历史思维的三时态特征,并将学生分为三组让学生分组在课本中找出与各时态相对应的观点提出本课的总问题: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时间人们的看法会有如此差异?分别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由共时态思维向即时态思维转化,完成教学目标板书设计: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基本构想,上述构想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这一理念,力图在课堂上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散性四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