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的类型:P81.暗示与模仿: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

模仿可分为潜意识的自动模仿和有意识的自觉模仿两类。

潜意识的自动模仿是指对暗示信息不加分析批判的自然而然的模仿,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有意识的自觉的模仿是指对暗示的信息做出分析判断之后进行的模仿,又称为合理模仿。

2.竞争与冲突:社会竞争是指人类社会的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竞争,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社会冲突是一种相互反对的行为方式。

冲突和竞争的区别:①冲突带有情绪上的敌对;②冲突的根源是个人或群体间在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的对立,而竞争则不一定存在着利益、意见和态度的根本对立。

3.调适与同化:调适是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从广义上理解,调适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调适和人类对社会环境的调适。

同化是调适的进一步发展,同化是社会成员全部改变原来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完全接受了新社会环境,完全变成另一个社会或者社区的成员。

同化也指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或个人融化成为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过程。

步瑞德山需要类型理论四种类型:P331.感觉性需要2.表达性需要3.规范性需要4.比较性需要多依和高夫的人类需要论将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P33P40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

(代表人物:迪尔凯姆)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即个人行为的意义大于社会(环境)。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

(代表人物:韦伯)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P64前意识:包含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能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无意识: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含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的欲望。

人格的学说P64本我: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部分,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追求快乐和满足,它不符合逻辑,缺乏道德观。

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部分,运行着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功能。

遵行“现实原则”,审视本我并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本我的需要。

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本能的学说P65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通常被称为性爱或性,目的是通过消除性兴奋状态给机体带来愉快。

死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

它的目的是使有机体回归到一种无机的、即死亡的状态。

常见的防御机制P661.逃避性防御机制(压抑、否定、退化)2.自骗性防御机制(反向、合理化、仪式与抵消、理想化分裂)3.攻击性防御机制(转移、投射)4.替代性防御机制(幻想、补偿)5.建设性防御机制(认同、升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P68弗洛伊德将所有动机都归因为性和攻击,而阿德勒则认为人主要是受社会影响和追求优越所驱使。

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对人性采取悲观态度,认为人很少或没有选择权,而阿德勒则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

弗洛伊德看重过去经历对行为的影响,阿德勒则强调未来期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在阿德勒看来,人的行为的背后的动力是追求成功与优越。

个体心理学提出每个人生来便具有自卑感。

个体亦有追求卓越的本能,渴望对这种自卑感进行补偿,并努力追求完美。

与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渺小无能、被本能所支配相比,阿德勒更强调人性自由,认为个体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与创造自己的生活。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足以彰显个人存在的所有课题。

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是每个人生长和发展的目标,但如何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则视个人生活风格而定。

生活风格是习得的,与个人幼时经验有关。

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顺序和早期经验对于个体认识事物的模式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只有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的生活风格才是正确的生活风格。

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无意识的最重要部分不是源于个体的个人经历,而是源于人类遥远的过去,这便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对所有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大致是一致的。

原型:指的是来自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或古老的意象。

人类心理类型说:两种态度类型——外倾和内倾P71 个性的四种功能类型——感觉和直觉、思维与情感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P71婴儿期:信任对怀疑(0~1.5岁)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1.5~3岁)游戏期:主动感对内疚(3~6、7岁)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青年期:同一性对同一性混论(12~18岁)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30岁)成年期:繁殖对停滞(31~60岁)老年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78理论强调个体从出生便主动、积极地探索环境。

知识是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的。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发展可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80皮亚杰的理论侧重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更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只能在文化情境中加以理解。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功能始于外部活动的逐渐重构和内化。

他特别强调人类所发明的工具和符号对思维的塑造作用。

通过使用工具,人类改变了组织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他在说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概念。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他认为,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821.无律的阶段 0~3岁2.他律的阶段 3~7岁特点:①刻板地尊崇规则、服从权威;②进行道德判断时,只看结果不看动机;③不能独立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道德判断。

3.自律的阶段 7岁~特点:①能比较灵活地看待规则;②判断事物既考虑后果,也考虑动机;③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P84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第一个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 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第二个水平:习俗道德时期 9~15岁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第三个水平:后习俗道德期 15岁~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P93马斯洛提出的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高峰体验。

这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神秘的超越感。

有高峰体验的人视整个宇宙为一个统一体,他们很清楚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感到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力大无比,他们接纳一切,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和知觉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自我决策。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P94积极关注:当自我意识出现后,婴儿就开始产生被人爱、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

全功能的人:①全功能的人适应良好;②他们对经验持开放态度;③他们是生活在当下,即存在生活;④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别人建立起和谐关系;⑤他们更加整合,更加完整;⑥他们具有对人性的基本信任。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P96米德将自我区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本质的、自然的、未经过社会化的我,具有自发性、冲动性及创造性,他在行动中改变社会结构;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个人经社会情境后的反应。

自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玩耍阶段;②游戏阶段;③概化他人阶段印象管理:当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和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

这种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代孕的伦理与法律问题:P212首先,代孕可能会侵害妇女生育自由和人生自由权;其次,代孕可能会侵害代孕子女的利益;再次,代孕可能会引发纠纷。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P232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言行、思想、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1岁左右的时候,婴儿产生了自我感觉,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最初级的状态。

个体认识到自身是个独立实体,是动作的主体,体验到了自我的存在和力量,产生了最初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岁左右幼儿的独立性得到很大发展,表现得主动、任性,力图摆脱父母的约束。

而随着幼儿将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也逐步雪狐了对自己的评价。

安斯沃斯将母婴依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

P238幼儿的情绪发展特征:P262幼儿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3岁之前,在影响孩子情绪变化的因素中,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逐渐变为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即社会性需要对情绪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被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

此外,婴儿的情绪还会受到其与同伴交往状态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主要表现在: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弱;②情绪的稳定性有所增强;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自我效能:由于父母和其他人的鼓励,一个人很有可能发展自信,也就是他们能够按照特定情境的要求表现其行为。

P304鲍姆林德依据不同的社会能力把儿童划分为三组:①有能力的儿童(幸福、自信、自控);②畏惧的儿童(一般感到悲伤,不太与其他儿童接触,独自活动);③不成熟的儿童(通常缺乏自信和不能自控)。

表出行为:指儿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其有情感问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P329①意识层面的矛盾性;②智力层面的过渡性;③情绪层面的双重性;④道德层面的递进性。

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P331首先,同一性危机。

表现为:时间观混淆、自我怀疑、角色固着、工作失控、两性混淆、权威混淆、价值混淆。

马西娅根据个体应对危机的方式区分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同一性提早获得、同一性如其获得、同一性混淆、同一性延缓偿付。

其次,消极情绪困扰。

表现为:自卑、空虚、抑郁、嫉妒、孤独。

爱的八种类型(亲密、激情、决心/承诺):P390无爱(000)、喜欢(100)、迷恋的爱(010)、空洞的爱(001)、浪漫的爱(110)、伴侣的爱(101)、昏庸的爱(011)、完美的爱(111)纽曼将影响男女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不利因素概括为:P399①早期经验;②同伴间的不能兼容;③环境因素;④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两性对抗的性别角色的区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年早期亲密关系的建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