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习俗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

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

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

苗族更为普遍。

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

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

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

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

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

至此,情感已达高潮。

女方真心相爱,也以歌词暗示。

双方私订终身后,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求婚。

"桐子开花一口钟,二人相恋莫漏风;燕子衔泥紧闭口,蚕儿吐丝在心中"。

"郎是青藤爬过沟,妹是沟边花石榴;青藤缠树缠到死,树死藤干两不丢"。

5、哭嫁:土家族婚俗。

新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则三夜,多则半月。

届时,村寨中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对哭。

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吃离娘饭"、"哭栽花"、"哭离闺门"、"骂媒人" 等,离别、恋念、喜悦、激动之情交织在一起。

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

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如"嫂劝妹":"后园有棵离娘树,离爹离娘无其数;后园有朵离娘花,离了穷家到富家,"再如"骂媒人":"你做媒人想喝酒,山上猴子哄得走。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走了西家走"。

6、拦门礼:土家族、苗族婚俗。

土家青年在结婚前一天,男方派花轿、乐队等队伍到女家迎亲。

女方早在门口摆大桌拦住门。

男方至门口时,女方执事人以歌声与男方执事人讲拦门礼。

一般为盘问姓名?为何而来?走旱路、水路?"婚烟根把"等,男方执事人答清楚,女方移桌开门,请接亲队伍进屋;男方若答不上即算输,得拿出"三茶"、"六礼"(皆为红包)及报晓鸡、梳头油、蒙头帕等礼品,请女方开门进屋。

苗族拦门礼与此大同小异,摆上桌子关上门,若男方答不上,则将红包从门缝塞进去,求主人开门迎接,但男方全权代表'管亲郎"须先从方桌下钻进去。

7、找"摸米":土家族婚俗。

接亲队吃过酒饭,天将麻黑时,陪嫁的姑娘以涂在手上的锅底灰向她们认为是"摸米"(代替新郎迎亲的男青年)的人脸上抹去。

躲避不及的,被抹成一个黑花脸,他又用手将脸上锅灰抹下来往姑娘脸上反抹过去。

男女戏谑,闹成一团,旁观者笑得前仰后翻,而真"摸米"却不愿受抹,躲在花轿边或老人背后,因为,未婚姑娘不准接近花轿,不准打扰老人。

8、节庆民俗:社巴日摆手土家族习俗。

即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有"大摆手"、"小罢手"之分。

大摆手在摆手堂举行。

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一高24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届时,各寨分别组成龙风旗队、祭祀队、舞队、小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

至摆手堂前,各队依次"闯架进堂"、"扫邪安神"、"祭神献供",随以排炮、吆喝声,似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引出全场沸腾的大摆手舞。

小摆手一般在寨内坪场举行。

内容一致,场面较小。

届时还穿插表演"茅古斯"舞。

9、赶秋: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四乡八寨百姓齐集秋场,多达万人以上。

人们唱苗歌,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

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1-2人。

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10、椎牛古俗: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

事前,主人须选购一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

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篾圈套于花柱上。

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

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

接着分割牛肉。

晚上,要举行周b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11、歌乐鼓舞打溜子为土家族极有特色的打击乐。

以双钹、马锣、大锣组成、若加进唢呐便称五子家伙。

每逢年节、喜庆、婚嫁,溜子打得铿锵响亮,热闹非凡。

打溜子现存传统曲牌近百个,如'鸡婆屙蛋"、"八哥洗澡"、"锂鱼漂滩"、"牛擦痒"、"蛤蟆闹塘"、"慢纺车"、"瞎子闹街"等。

以双钹的亮、闷、揉、挤、磕等特殊打法绘声、绘神,惟妙惟肖。

既明快热烈,又恢谐风趣。

新中国成立后,打溜子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

95年赴美国演出,轰动纽约,现以成为中外旅游者来湘西旅游必不可少观看的风土人情曲目。

唱苗歌苗族人民最喜唱歌,以苗歌传情表意。

一首喜歌令你心情舒畅;一首苦歌令你唏嘘垂泪;一首情歌则令人如醉如痴。

苗歌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装饰音多滑音,别有韵味。

苗歌分"韶唔"(高肠、"韶萨" (平腔)两类。

高腔高亢激昂,优美动听;平腔悠扬悦耳,婉围流畅。

12、跳苗鼓: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分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从鼓舞、猴儿鼓舞等。

伴奏者以鼓捧击打鼓边,表演者以鼓捧或徒手击鼓面,节奏可慢可快,情绪激越时,鼓边与鼓点急促有力,气氛十分热烈。

男子鼓舞英武娇健,粗犷有力,动作有"收割打谷"、"大鹏展翅"、"猛虎下山"等。

女子鼓舞传统动作有"美女梳头"、"纺纱织布"、"挑花织带"等,文雅平稳,灵巧秀丽。

13、湘西民族歌舞:湘西土家族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保留民族歌舞特色的前提下,由州民族舞团改编的民族歌舞,如《阿雅打鼓庆丰年》、《毕兹卡的节目》、《踩花鞋》、《猛洞河的月亮》、《赶歌》、《苗山赶秋歌》、打溜子、《八哥洗澡》等先后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演出并获奖。

并培养了象宋祖英、何继光等一批观众喜爱的歌唱家。

二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湘西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其次,保靖县,吉首等县,总人口80多万人,占全州总人数35.17%。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古风旧俗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体现土家族主要特点的风情习俗仍然较为系统明显的保留着。

1、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等,尤以春节、四月八、六月六为甚。

春节即过年,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

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四,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二十八。

其来历说法甚多,均与古代战争有关。

围绕过年,一进入腊月就采买年货、打粑粑、做团馓、杀年猪。

二十四过小年,打扫阳尘,敬灶神。

过大年这天,屋里屋外插松柏、梅花,贴压岁钱(纸钱)。

吃年饭最重一家团聚不窜门。

中午开始吃年饭,喜食甑子饭、粉蒸肉、"合菜"。

饭前每人挟-砣肉放在饭上,插上筷子先祭祖。

饭后,给家禽家畜、果树喂米饭"过年"。

三十晚烧旺火守年,鸡叫头遍放炮竹守年,鸣叫头遍放炮竹抢年。

初一窜门拜年,以示敬重。

自初三跳摆手舞,十五方散。

过十五吃猪头,才开始新一年的农活。

2、四月八。

四月八是仅次于过年一个大节,其来历,各地的说法不一,主要传说有三:一说四月八是牛王节,土家族先民曾拖着牛尾巴过河脱离险境。

故这天要让牛息耕,并喂以精饲料;二说土家族先民由常德沿沅水、酉水而上来湘西定居时,有的是四月初八到达,有的是四月十八日到达。

为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三说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3、六月六。

这是土家族.又一个大节。

"六月六是土家过小年",举行以祀祖先为主的摆手活动。

节日来历传说不一:一说六月六是把出了嫁的姑妈接回来"喝伏":二是说纪念土家族祖先来湘西定居的日子;三是较为普遍的说法,传说这一天是茅岗土司、土家族英雄覃蒙难日,覃被害,死得很惨,不仅血染征袍,而且被剥了皮,为了纪念覃王,土家族人家家户户在六月六这一天"晒龙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