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的说法很多,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说,具体指湘江从广西入湘到零陵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汇合后称蒸湘,下游与沅水汇合称沅湘。
这一说法还有一个版本,即因湘江与漓江共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海阳山,合流至兴安县后始向东西分流成湘江和漓江,有人把分流之前的合流部分称为漓湘。
由此又有漓湘、潇湘和蒸湘的“三湘”之说。
另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还有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
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
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
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
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
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
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
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
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
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
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
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的诗句流传在世。
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
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将“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
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
我们没必要太过较真,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