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典型案例研究》读书笔记危害公共安全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1、如何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张明顺爆炸案)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其内涵在于“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以报复特定人为目的而实施的不计危害后果的爆炸、非法购买爆炸物炸毁他人财物)2、如何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中不特定多数人中的“不特定”(栗东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客车上扒窃,司机发现,殴打司机,致翻车)当伤害行为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构成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象和结果的不特定,有一即可)(以矿石砸击列车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3、如何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不特定多数人中的“多数人”(刘小勇爆炸案:同伙被其制造的爆炸压死,自己被同伙炸伤)犯罪行为侵害的不特定多数人存在上限限制时,同样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不特定多数人”(只要犯罪行为可能危害的人数在三人以上)4、如何认定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害结果(陈美娟投放危险物质案)在可能被不特定人食用的食物中注入毒物,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毒害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其他危险物质)5、危害公共安全罪中重大损失的确定(李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过失放火罪、过失爆炸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重大损失”,一般应是损失30万元以上(故意放火罪、故意爆炸罪、故意决水罪、故意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万元起点,10万为重大、50万为特别重大)6、放火焚烧他人行为的定性(华庆和故意杀人案:提汽油讨债,致债务人烧成轻伤)在放火行为指向的对象明确且未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应构成故意杀人罪7、放火焚烧自家财产的定性(符光放火案)放火焚烧自家财产危及邻居不特定多数人生命人身安全及财物的情况下构成放火罪(间接故意)8、杀人后为毁灭证据实施放火行为的定性(杨少痒故意杀人、放火案:杀妻、在自家点燃木块致含自家的7家财产损失)故意杀人后,为毁灭证据而实施放火行为,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财产安全时,构成放火罪(以放火为手段,放活后实施盗窃、抢劫等,成立防火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9、以诈骗保险金为目的防火烧毁投保汽车的行为如何定罪(王新生等放火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一般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只存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特殊情况下,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可能构成共犯以放火的手段实施其他犯罪行为,危害公共安全,应当构成放火罪10、基于同一目的实施数个放火行为案件的定性(金德华放火案:迷信着火发财而放火)多次放火焚烧公私财物,构成放火罪连续犯,以放火罪一罪定罪处罚(基于一个概括的犯意,反复实施数个独立成罪并触犯同一罪名的行为,不适用数罪并罚,按一罪从重处罚)11、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放火行为构成放火罪(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放火焚烧公共场所,危害公共安全的,构成放火罪(放火罪:一般主体、危险犯、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12、对他人房屋实施爆炸行为的定性(黄中基爆炸案:经济损失400元)对他人房屋实施爆炸行为,危及到公共安全,构成放火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即于此)13、爆炸罪中间接故意的认定(于光平爆炸案:手榴弹致3死,自己瞎及断指)实施爆炸行为,有明确的侵害对象,但是,对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持放任态度的,以间接故意构成爆炸罪14、如何区分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蒋雪兰投毒案:泄私愤投毒,报复社会)为报复他人往不特定人食用的食物中投放毒物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特定与不特定)15、毒杀牲畜后又收购出售行为的定性(韩庆虎等投毒案)为了出售而毒杀动物,然后再出售有毒肉类的,成立牵连犯,择一重罪,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论处(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16、在果实中注入毒药致使他人误食死亡案件的定性(林木春投毒案:有毒果实被人捡食)在可能被不特定人食用的食物中注入毒物,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17、驾车撞人案件的定性(王拥军意驾车撞车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在公路上驾车撞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他危险方法: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与前列方法相当或相同的危险性、已经或可能危及公共安全)18、盗窃井盖行为的定性(伍瑞正、伍兴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盗窃繁华路段的井盖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盗窃城市公共交通道路上的井管=破坏交通设施罪,盗窃道路以外的其他公共场所的井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盗窃较为隐蔽处所的井盖盗窃罪)19、在高等级汽车专用线路上设置障碍行为的定性(李国才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高等级公路上设置障碍,危害到不特定车辆的安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0、公交车驾驶员离开驾驶岗位与乘客斗殴引发交通事故行为的定性(陆某、张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公交车司机擅自离开驾驶岗位致使汽车颠覆、人员上伤亡,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直接或间接故意=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过于自信或疏忽大意的过失=交通肇事罪)21、如何区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寻衅滋事罪(祝久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在公交车上无故妨碍公交车司机驾驶,足以造成车辆颠覆并致人员伤亡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u(四种特定行为,寻衅滋事只能是直接故意且情节是构罪考量,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节是处罚考量)22、失火罪重过失的认定(王保敬失火案:大兴安岭烟蒂)疏忽大意致使火灾发生,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失火罪23、如何区分过于自信的失火罪与间接故意的放火罪(马标失火案:“随意踩了一脚火种”)“漫不经心”造成火灾后主动承认,并积极帮助抢救的,构成失火罪(放火罪=14周岁,失火罪=16周岁)24、如何区分过失爆炸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刘沧丽过失爆炸案:私藏雷管,一个小孩发现后拿去玩耍,致伤残)对爆炸物品保管不当,致使发生重大事故的,构成过失爆炸罪(主体:从事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品和有责任年龄和能力的主体;发生场合不同;构罪前提:违法危险品管理规定)25、如何认定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中的疏忽大意的过失(陈金滴过失投毒案:为灭鼠的有毒麦片被同学误食)对有毒食物保存不当,致使不特定人食用后伤亡,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意外事件=不能预见;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重伤害罪侵犯公民生命权、身体权,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侵害公共安全)26、私设电网行为致人死亡案件的定性(丁忠财等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有警示牌的狩猎野猪电网电死盗伐杉木者)私设电网致人死亡,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成立要件。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致使足以危害)27、故意伤害致人昏迷后抢取枪支行为的定性(许贤同故意伤害、抢夺枪支案:逃脱、伤人、拿枪)行为人采用暴力致人昏迷后窃取财物或枪支及其他物品行为,究竟应当定为抢劫罪、抢夺罪还是盗窃罪或者其他犯罪,关键看犯罪行为人对财物、枪支或其他物品等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时间,以及被害人在被劫取财物时的遗址形态(脱逃罪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脱逃罪与故意伤害罪想象竟合,择一重罪处断;抢劫枪支、盗窃枪支和抢夺枪支的区别:暴力夺取含采用药物或酒精使被害人丧失自由意志、占有人或管理人清醒状态的秘密性、乘人人不备公然夺取是在受害人意志清醒状态下;盗窃罪与抢劫枪支罪的区别:明知或认识是枪支而抢劫,而占有枪支、弹药等的合法性在所不问)28、购买枪支后立即使用行为的定性(陈海兵非法持有枪支案)非法持有枪支罪应当作为其他涉枪犯罪的补充,当能够查明行为人持有枪支的上游和下游犯罪时,应当依所查明的涉枪犯罪定罪处罚(吸收犯:重罪吸收轻罪,前行为吸收后行为即当然结果的吸收,后行为吸收前行为即必经阶段行为的吸收,且明确法定;行为人构成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邮寄枪支时,一定会有持有,持有就被吸收,非法持有、私藏枪支与其它枪支犯罪是基本法与补充法之间的关系;持有是一种作为;)29、全村集体决定并筹款由行为人代为购买能否阻却构成非法买卖枪支罪(吴君道非法买卖枪支案)为了购买枪支而给制造枪支的人制造枪支提供方便,应当构成非法买卖枪支罪,并从重处罚。
明知他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提供住房、帐号、资金等,应当作为相应犯罪的共同犯罪处罚(数个犯罪存在上下游关系时,行为人在事前形成通谋,由对方实施上游犯罪,行为人实施下游犯罪的,下游犯罪的行为人应当作为上游犯罪的共犯,如:洗钱罪、窝赃包庇罪、窝赃转移收购戴巍销售赃物罪、非法买卖枪支罪、非法买卖毒品罪)30、携带自己长期非法持有的枪支进入公共场所如何定性(谭九荣、邓波、杨志抢劫,秦跃武抢劫、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及公共安全案)持有型犯罪设立的精神是在不能查明行为人持有这些危险品时的真正用途时,为了公共安全,而将这种行为认定为非法持有型犯罪。
因此,当能够查明行为人对持有危险物品的用途时,应当按照行为人主观上的意图进行定罪(非法携带与非法持有枪支罪的区别:以数量确定危及公共安全是否达到情节严重;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及公共安全罪不考虑上游或下游犯罪)31、在警察执法过程中抢夺枪支应当如何定性(高雄抢劫枪支案)财产性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应当坚持“客观反映主观”的思路,通过行为人外在的客观行为进行认定(判断犯罪既遂与否的标准是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32、涉枪犯罪中的“明知”的判断(马清成非法制造枪支、非法储存枪支案)对于某些主观方面要求“明知”的犯罪,如果行为人确实对犯罪对象、犯罪方法、犯罪时间等不明知,应当认定行为人不构成该罪;但如果行为人这种明知因行为人自己的原因而没有实现,可以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只是可以从宽处罚。
“不知法律不赦”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相应的修正,即,对于自然犯应当坚守“不知法律不赦”,而对行政犯应当有条件地坚持这一原则。
(刑事犯是属于自然犯,也就是指一个实质上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违法行为,因侵害公共秩序、善良风俗,为一般社会正义所不容者;而行政犯乃属法定犯的性质,其行为在本质上并不违反伦理道德,但是为了因应情势的需要,或贯彻行政措施的目的,对于违反行政义务者,加以处罚。
)(刑法总则的明知是故意构成的一般要素,分则的明知是故意的特点构成要素,分则的明知是总则明知的前提和基础,分则的明知包括确知何不确知;明知的内容:行为内容和危害性质、危害结果、时间地点方法对象身份等特定事实,犯罪故意中的明知不包括队行为违法性的认识)33、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认定(蒋新云等铁路运营安全事故案)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之间是一种特别法与一般法法条竟合的关系。
行为人的行为同时构成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一般情况下,应适用《刑法》第132条的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