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论部分,部分名词解释1.刑法:a) 广义: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b) 狭义: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刑法体系: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刑法的解释: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4.立法解释:就是由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5.司法解释:就是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6.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7.文理解释:就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8.论理解释:就是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9.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10.限制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11.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12.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1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典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综合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程度,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
15.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16.刑罚的空间效力:就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17.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18.犯罪的形式概念: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19.犯罪的实质概念: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试图揭示犯罪现象的本质所在,或者说,是想说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20.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合二为一,既指出犯罪的本质特征,又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的概念。
2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刑法典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2.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
23.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24.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如,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市场经济秩序、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财产所有权、社会管理秩序、国防利益、国家廉政建设制度、国家机关正常管理秩序、军事利益等)25.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
(刑法所保护客体的最高层次)26.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27.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决定犯罪的最重要因素)28.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29.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30.主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
(决定该具体犯罪的性质)31.次要客体:又称辅助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的,刑法予以一般保护的社会关系。
32.随机客体:又称随意客体、选择客体,是指在某一具体犯罪侵害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某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
(选择要件,只影响量刑,不影响定罪)33.物质性犯罪客体:产生物质性的损害或威胁,可能成为物质性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财产关系以及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等。
34.非物质性犯罪客体:不具有直接的物质损害的形式,可能成为非物质性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如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人格、名誉等。
35.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36.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37.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也可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或犯罪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成立在犯罪客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对象)38.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39.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40.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通常表现为身体的静止、消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41.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
42.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使刑法受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43.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刑法规定只能由不作为的形式实现的犯罪。
44.不纯正(非真正)不作为犯: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行为人实际上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
45.持有:是指行为人对特定物品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支配、控制。
46.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
a) 广义: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b) 狭义: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
47.构成结果:是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48.非构成结果:是指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49.物质性结果: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
50.非物质性结果: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
51.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不存在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中介。
52.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着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联系的中介。
53.罪责自负:是指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54.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存在的人类独立的个体。
)55.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56.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57.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58.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59.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同时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60.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61.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
62.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年龄、精神状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63.形式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而必须达到的年龄。
64.犯罪主体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
65.真正(纯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该犯罪则根本不可成立的犯罪。
66.不真正(不纯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
67.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68.法定身份:是指人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
69.定罪身份:即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身份。
70.量刑身份:即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又称为影响量刑轻重的身份。
71.单位犯罪: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72.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73.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
74.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75.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76.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77.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78.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79.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80.不可抗力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
81.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82.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
83.严格责任:是一种不问主观过错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