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制造业发展情况介绍
一、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制造业发展概况
1.汽车制造业规模庞大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2018年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达到327.55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1.78%,广州、深圳、佛山三市是大湾区内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城市。
产值规模超1300亿元的广州花都汽车城是目前大湾区内规模最大的传统汽车产业园,深圳坪山汽车产业园则是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广汽乘用车、广汽菲克等整车企业快速崛起的番禺汽车城将成为大湾区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枢纽之一。
主要整车企业包括东风日产、广汽本田、广汽乘用车、广汽丰田、比亚迪、广汽菲克等,2018年汽车产量分别为113.87万辆、75.06万辆、42.63万辆[1]、59.93万辆、25.77万辆和7.55万辆,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包括广汽
部件、东风本田发动机、广州电装、加特可自动变速箱、中山大洋电机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比亚迪依托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集成创新优势,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旗下的纯电动大巴K9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超过200个城市运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为知名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引擎。
2.产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
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制造业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广州,其次为佛山和深圳两市,其他区域主要以汽车零部件企业,香港和澳门则缺少汽车制造业。
从汽车制造业产值规模看,2017年大湾区汽车制造业规模达到7673.04亿元,而广州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5117.04亿元,占比高达66.7%,其次为佛山市和深圳市,汽车制造业产值分别为897.42亿元和750.35亿元,占比分别为11.7%和9.8%。
从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分布看,2017年大湾区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833家,其中广州地区的数量达到297家,佛山有176家,广佛两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占大湾区规模以上汽车企业数量的比重达到56.8%,表明大湾区内汽车产业集群特征较为明显。
在南沙区的广汽丰田、黄埔及增城区的广汽本田、花都区的东风日产、番禺区的广汽乘用车、从化区的广汽比亚迪、深圳坪山区的比亚迪、佛山南海区的一汽大众等整车企业周边均出现较为明显的集聚区,此外在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等区域出现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区。
在广州的广花及广从路形成了明显的沿道路分布的
线状集聚区,此外广州番禺北部、深圳西部等区域也出现沿道路分布的线状集聚区。
3.新兴领域具有明显领先优势
依托基础雄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及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汽车产业新兴领域,大湾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产业链,特别是智能汽车的跨行业融合和合作使大湾区在汽车制造业新兴领域具有明显领先优势,而依托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领域形成的领先优势也非常明显。
比亚迪、广汽传祺、小鹏汽车等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已经成为湾区内的新生力量,特别是比亚迪到2018年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成为第一个年销量突破20万辆规模的整车企业,此外比亚迪也已实现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的完全自主研发及生产;华为、腾讯、德赛西威等电子信息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将成为大湾区发展汽车新兴领域的强大支撑,深圳、惠州等地出台了促进自动驾驶领域发展的产业政策。
4.自主龙头企业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尽管大湾区汽车制造业主要以本田、丰田、日产、大众等合资品牌为主,但以广汽集团、比亚迪等为龙头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借助国内庞大的汽车市场及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其中,广汽集团自2013年进入世界500强榜单以来,营业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241亿元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503亿元,排名也由第486名上升至第202名。
从汽车品牌影响力看,
大湾区内的自主整车品牌包括比亚迪、广汽传祺、东风启辰、小鹏汽车等,其中比亚迪品牌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其初步具备了全球性影响力,在英国品牌价值及战略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公布的2018年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百强榜中,比亚迪品牌由2017年的第72名跃升至第28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遍布全球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新能源整车工厂;广汽传祺品牌也于2018年首次进入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百强榜,位居100名,广汽传祺近几年也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成功在科威特、智利、阿塞拜疆、阿联酋、尼日利亚、伊朗、黎巴嫩、柬埔寨等国家建立销售网点。
二、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
1.过于依赖合资导致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由于大湾区汽车产业长期过于依赖本田、丰田、日产、大众等合资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不足,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层级比较低,总体上仍然处于全球汽车产业值链上的中低端环节。
尽管以比亚迪、广汽传祺等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期游离在日资整体企业外围,技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知名汽车零部件品牌匮乏。
以品牌价值为例,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7年全球品牌价值榜中,全球汽车行业有15个乘用车品牌上榜,丰田以462亿美元名列第1位,而前100名中无一家大湾区汽车企业。
比亚迪尽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领跑全球,但还未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榜单,而广汽集团虽然成功连续多年进入世界500强名单
而且排名不断上升,但2018年最新排名仅为第202位,可以看出大湾区的汽车品牌价值与世界知名汽车名牌相比差距很大。
2.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有待提升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佛山等区域为主的整车制造业产业集群,汽车产量、汽车产值规模较大而且位居全国前列,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相对于整车制造业的发展还显得较为滞后,整体规模还有待提升。
2017年整车产量超29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超7000亿元,整车与零部件零产值比约为1∶0.8,而汽车制造业成熟国家和地区的整零比约为1∶1.7,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较小导致汽车制造业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够凸显。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产值规模超过10万亿元规模,达到10.97万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6727.9亿元,占比达6.13%,而同期的电子及计算机制造业规模达到3.24万亿元,占比达29.53%。
从汽车零部件品牌发展看,本土汽车零部件只有万力、福耀、鸿图、安达、华劲、巨大等零部件品牌,这些品牌主要生产轮胎、玻璃、发动机轴承、挂车配件、汽车音响等处于汽车产业价值链较低端环节的零部件,而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领域的大洋电机、航盛电子、华阳电子等只能算作汽车零部件关联产业。
另外,大湾区现有的汽车品牌仍然以日资品牌为主,比亚迪、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还偏低,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只能成为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等日资企业的三级甚至四级供应商,难有做强做大的机会。
3.专业化产业园区的等级规格偏低
由于产业规划起点不高、投入不足、经营管理方能级较低等问题,大湾区缺乏类似上海安亭汽车城那样的高等级高规格汽车产业园。
尽管湾区内专业汽车产业园有不少,如花都汽车城、番禺汽车城、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等,但还没有突破2000亿元规模、产业链相对完备的汽车产业园。
如花都汽车城作为省内发展较早而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园区,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及大型研发机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2017年园区产值规模还未突破1700亿元,零部件产值不足400亿元,而同期的上海安亭汽车城产值已突破4000亿元。
要推动大湾区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必须打造建设高规格高等级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产业园。
4.职能部门及行业协会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大湾区虽然作为国内汽车产业规模最大的地区,但汽车产业相关的主管职能部门机构及专业人才支撑不足,对湾区内汽车产业的统筹发展及对新兴领域的谋划造成不利影响。
相对而言,重庆这一汽车大城市在经信委下设置汽车处并有9个编制,专门负责统筹重庆汽车产业发展并对新兴领域加强跟踪研究,而大湾区乃至全省不但缺乏专门的汽车职能部门,长期跟踪主管汽车产业的人员编制同样较为缺乏。
此外,专业的汽车产业研究机构也同样缺位,作为第三方机构的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在科研决策方面的支撑严重不足,缺少专职研究人员。
5.汽车行业人才相对缺乏问题严重
随着汽车产业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大湾区汽车行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问题较为突出。
大湾区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过于依赖外资企业,使汽车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湾区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互动机会较少,导致与汽车相关专业的设置显得较为保守,与快速发展的新兴汽车领域显得不匹配。
无论外资还是民营企业,汽车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速度远跟不上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尤其是自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使业内人才竞争异常激烈。
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充足的后备力量,如果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企业将难以迈向全球化。
6.公共支撑平台存在短板
大湾区缺乏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检测平台,难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汽车领域实现快速发展。
目前只有工信部电子五所、威凯、中汽研广州分公司等汽车零部件检测机构,但整体规模、实力及集聚水平仍有待提升,需要统筹整合已有资质,积极争取国家级整车检测平台落户我省。
由于建设用地难以协调、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湾区内的自动驾驶基地建设相对上海、重庆、长沙等城市较为滞后,不利于大湾区抢占全球新兴汽车产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