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历程三国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
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
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事业留人: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集大权于一身,给了他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通过封侯,使五虎上将分管5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
制度留人:刘备善用感情,对部属爱兵如子,但同样重视制度化,军纪严明。
对结义弟兄张飞犯错也不姑息,这样一视同仁,奖惩分明,使大家心服口服,增加了凝聚力。
薪酬留人:刘备慈善好施,对有功之人,出手大方。
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育人教育培训不足,后继无人。
刘备的弱点是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而无意提拔后进,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这最后导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这可说是刘备用人的最大败笔,也是诸葛孔明不明之处(没能有效放权,培育接班人)。
五虎将死后,姜维和关兴攻力不足,孔明个人苦苦支撑,六出祁山,最后累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最终导致蜀国的破败。
也许可以做个网上投票,但你先不要急着回答。
因为问题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郭嘉被曹操叫去面试,出来后自言自语:“真吾主也。
”因为他觉得曹操有实力,有前途。
陈群原来在刘备手下干活,刘备溃逃,他没有跟去,最后跟了曹操,最大的可能性是曹操开出的薪水更具吸引力。
可是曹操给关羽的待遇何止月薪百万(魏币),但关羽还是要去找刘备,为什么?曹操的资金显然要比刘备雄厚得多,而刘备东奔西跑,累累如丧家之犬,两袖清风,他能给出什么?如果你猜对了,可以大胆去创业了。
是股份!股份比薪水更吸引人。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终刘备之世,只有一个孟达投敌叛变,但孟达也是出于无奈,临跑之前还写了一封信给刘备,颇多疚辞,最后又倒戈了,还有一个黄权,不过情况特殊。
那是火烧连营之后,黄权归途被陆逊切断,他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好去投了魏国。
刘备可谓能得人死力者矣。
刘备手下人才不多,缺少中层干部,但有一点恐怕无人能比,那就是:人尽其才。
黄忠的余热就是被刘备挖掘出来的。
魏延只是牙门将,但刘备一下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而魏延果然不负所望。
还有家喻户晓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恨不得一天上二十五个小时的班。
在这个公司里,你有多少家伙,尽管亮出来。
在这个公司里,很少有人偷懒。
这是个股份合作制公司,董事长:刘备,最佳CEO。
但是,问题来了,体制先进、慧眼识人、人尽其才的蜀汉股份有限公司,规模、业绩仍然不如曹操,何故?如果你猜对了,可以去当议员。
因为曹操的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
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时代,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董事长曹操显然把这个企业视同自家开的店,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比现代人强多少。
罗贯中检举了很多曹董的违纪违法行为,皆因证据不足作罢,并且受到了某些著名人士的严厉批评。
想想看,如果没有曹操,这个全国最大的国有企业早就七零八落、分崩离析了,如果没有曹操,这个连续亏损十二年的企业能扭亏为盈吗?正是因为曹董的苦心孤诣,并且先后重拳打击了袁绍、吕布、刘表等腐败分子,才没有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现在该说说孙权了。
孙氏东吴是最早打下基业的。
在改革初期,孙策就敏锐地感觉到,江东地区的房地产业潜伏着巨大的商机。
如果以旧城改造的名义申请,那地价只有十分之一。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虽然如此,资金仍然是最大的问题,不过这难不倒孙策。
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时任淮南省长的袁术,送上传国玉玺,顺利拿到了第一笔贷款。
在短短数年间,孙氏家族就垄断了江东的房地产业,成为东南第一富豪。
现在,你应该知道孙氏公司是什么了吧。
如果你猜不出,就睁大眼睛继续往下看。
民营企业!所以你明白了,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异常发达是有历史传统的。
概括:刘备者,攻心为上,提拔中坚力量,扶以股息,为管理者楷模。
曹操者,以国企为后盾,主张国有资产私有化运作,有违法乱纪行为,但大权在握,你乃我何?其为手段性管理人才。
孙权者,懂得融资,巧妙运作,为投资性管理人才。
曹操和诸葛亮在管理能力上可谓各有千秋,那大家觉得一个领导在管理下属时,是象曹操一样广泛征求意见后,再从长计议;还是象诸葛亮一样具备多方面的卓越才能,大小事情都能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去,让下属各司其职;哪一种方式更能取得实效呢?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每每在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广泛的征询谋士们意见。
这样作对减少因决策失误而招致不可挽回的败局的好处我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大家都能知道。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谋士们的鼓励,使谋士们得到了重视。
让人才的才华得到施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如果老板花董金请了有能力的职业经理,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每每不打招呼就作出决定。
给他再多的钱,他能留下吗?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迁许都前的一件:一日,董昭因大荒之年精神体态保持的很好而引起了曹操的注意(观察细致),再问,原来是董昭!操马上避席置酒,刚说了两句话,就有人来报说杨奉、韩暹二人投往大梁去了,董昭曰:“此乃李□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明公来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
”操曰:“莫非疑操乎?”昭曰:“此乃无谋之辈,明公何足虑也。
”操又曰:“李、郭二贼此去若何?”昭曰:“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明公所擒,无足介意。
”曹操见昭言语投机(原文如此),又问其朝廷大事。
牵出董昭建议曹操迎献帝入许都的话来。
迁许都对于曹操来说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意义重大,但这是题外话。
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里说得的这董昭并不是曹操的人,而当时曹操已得了荀玉等一干的大贤,却依然向第一次见面的董昭讨教。
操见其言语投机,这里我想并不是董昭只是一味吹捧曹操而讨得了曹操的欢喜,而是见其对杨韩二人的判断正确表示满意,(而对杨韩二人,以曹操的判断力,应该是心里已经有了底杨奉手下的徐晃,曹操见了一眼就千方百计的要收了过来。
对从长安一路保着皇帝过来的杨韩,没见之前就应了解了。
故意拿他二人考考董昭,看其是不是徒有其名。
),曹操见董昭的面试通过了,自然要问起朝廷大事,这样,一个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由一个陌生人建议的极其重要的决定作出了。
当然,曹操还要经过荀玉等人的论证。
与之相反的就是诸葛亮。
我小时第一次接触到三国是听评书(我想许多网友和我一样吧),简直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神机妙算,仙人也。
长大后,就渐渐有些不以为然了。
胸有成竹的诸葛亮说:“山人自有妙计”,可大多时候,别说是和人商量,找人论证了,甚至被他差出去的武将文官连自己具体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或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干。
如足球,教练让球员怎样占位,怎样跑动。
可为什么要这样占,为何要这样跑,先要和球员说明白的,只有他理解了才能更好的执行战术意图。
也许哪个大腕球员见教练嘴上没毛,文质彬彬的不象搞体育的,不知俱乐部经理为什么请了几次才请了他来,就有些不服气,说:“教练,我觉得应该这么这么站,那么那么跑。
”教练说:“本教头自有妙计,让你怎样站你就怎样站,本教头料得球会从那个方向滚到你的脚下。
”然后暗道:“大腕球员我现在还扳不倒,反正早晚有一天得给他修条华容道让他练练体能。
”8/11/2011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
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
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自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16.姜维的经的经历告诉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