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践行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者简介:刘鑫(1989.3~),男,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
摘要:每篇课文都是作者在一定社会生活背景下写出来的,又都有着丰富的作品内生活。
应该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品的内生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体悟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生活情理。
通过这个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并且视语文学习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话阅读说写积累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活动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那么,何为语文教学生活化,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密切呢?
语文生活化,简单说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依据现实生活情理引导学生调动其生活体验走进作品内的生活和作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儿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缘由。
那么,又如何践行高中语文的教学生活化呢?
一、阅读生活化
就中学生而言,阅读应是他们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
夯实语言文字的功底,其目的是为了无障碍地阅读。
笔者认为,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应该着力抓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让学生谈出课文中的“生活”来。
引导学生去发现、体悟课本中的“生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主要抓两点,一是先从课文的背景、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写作动机入手,与学生一道着意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等,为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打下基础。
对那些背景比较复杂、深厚的文章,则作更为深入的背景探究,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
二是用生活的情理关照课文的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着力探究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根由。
2.让学生读出生活中的“课文”来。
让学生读出生活中的“课文”,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语文的存在,领悟到说话、写文章的门道。
笔者认为,仅仅教会学生读出课文中的“生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去读出生活中的“课文”来,不断地体验、感悟和历练语文,养成语文意识,提高语文素质,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二、说写生活化
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它时时处处赋予我们说话、写文章的智慧,就看你是否能发现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着力抓以下五个方
面的工作。
1.落实“学”的根本点,让学生掌握课文谴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生活情理。
2.落实“写”的着力点,让学生在习练中学会写作文。
(1)抄读积累,释放求美之心。
(2)思考练笔,释放求真之心。
(3)参加社会实践,释放求诚之心。
3.倡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写出个性来。
我们可以这样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兴趣,他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文学、自然、体育、文艺、法制等领域选好自己的阅读方向,多读精品,用心思考并感悟,用心灵与作者及作品中的主人公对话,同时有意识地借鉴人家的艺术手法,为己所用。
比如,有的同学喜欢读历史,如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有作为的皇帝、改革家、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的同学喜欢读当今世界的伟人和各种风云人物等;有的同学喜欢读自然、动物、科技领域的作品,还有同学喜欢读文学作品,等等。
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鼓励学生在博的基础上专,根据每位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并努力做到生活化。
4.课堂作文生活化,让学生“抄”出灵气和大气来。
时下,我们在进行单元作文教学时,常常强调让学生去模仿课文的结构形式去写。
我认为,这种“仿形”指导,对初学者而言,当然是必要的,但要想真正写好作文,还应该在仿课文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所依据的生活情理上狠下功夫,使学生作文
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更符合生活情理,更富有生活的智慧,更生活化。
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
这“会抄”,指的就是比照课文作者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来抄,而不是一味地抄结构形式,照葫芦画瓢。
因此,课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在学课文时一定要学懂悟透,以便写作时真正做到“仿形”更“仿理”,依生活情理遣辞造句,布局谋篇。
5.培养三种意识,让学生创造出灵性飞动的美文来。
所谓培养三种意识,即培养对话意识、借鉴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三种意识的培养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要贯穿课堂阅读、课堂作文、课外阅读、课外练笔等活动的始终。
三、积累生活化
积累生活化,在这里是指积累词汇、词语、素材要生活化。
具体含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确保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和生活习惯,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每学期测试字词、每周批阅文摘和日记、表扬和奖励先进、找后进生谈心等形式来加以落实的。
1.积累词汇生活化
积累词汇,不仅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事,高中阶段也相当重要。
高中阶段,学生更成熟,理解能力和自主意识也更强,这些对进行词汇积累也更有利。
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现代汉语大辞典》、《成绩辞典》、《中学生文言文辞典》等工具书,学
习和生活中若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随时向辞典请教,而且要象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理解、记忆。
2.积累语句生活化
积累语句,在这里就是指积累精彩的语句或语段。
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大致有两条标准:一是思想内容好,二是语言艺术好。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夯实基本功固然相当重要,但语言文字本身并不等于语言。
要想“下笔如有神”,还必须先“读书破万卷”,而且不光读文字之书,还要读生活之书。
既要通过“读书”领悟和深化课堂上所学的为文之道,还要善于学习、借鉴人家文章中精彩语言。
3.积累素材生活化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用语言承载思想。
语言哪里来?书本和生活。
思想哪里来?还是书本和生活。
但这里面有门道,要靠老师教。
掌握了门道还不算,还要到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历练。
中学生积累素材一般有三条渠道:一是教科书,二是课外书,三是生活这本大书。
通俗点讲,教科书、课外书也好,生活这本大书也罢,不管是来自哪里、也不管什么样的人、事、情、理,都要用自己的头脑过过筛子,都要用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沟通、比照、评判,辩证的、多元的解读。
只有这样,所积累的素材才会铭刻于心,深深地融入积累者的生命。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师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家栋.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董旭武.语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娄进、刘晓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如何教好新课程丛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