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艺术(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概述一.教学目标:1.理解服饰的含义以及发展的历史。
2.明确在当今社会中服饰搭配的重要性。
3.掌握服饰搭配艺术中的内容与要素。
4.了解服饰搭配过程中应遵循的美学法则,并学会怎样把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到服装的搭配中去。
二.教学重点:掌握服饰搭配美学法则,了解服饰搭配中的要素。
教学难点:服饰搭配中没学法则的应用。
三.教学课时:4课时四.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服装图片资料2.学生:资料收集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服饰的内涵一、服饰的相关含义1、服饰的含义(1)狭义的服饰是指附着于服装之上或为服装主体进行搭配、修饰的装饰物的总称。
(2)广义的服饰是指服装与饰品,即穿着者及配件的总称。
2、服饰搭配服饰搭配是指着装构成中上装与下装、里装与外装、衣着与装饰物在材质、色彩、款式、风格方面的组合关系。
3、服饰形象服饰形象是通过服饰之间的搭配与组合,注重于着装者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形成统一与融合的关系,从而增强服饰造型的魅力,给人视觉以舒适感和美的享受。
二、中国服饰的发展历史1、先秦时期中国的衣冠服饰历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大约在夏商时期服饰制度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
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
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
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广为盛行,“胡服骑射”成为佳话。
2、秦汉时期的服饰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
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
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禅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略同,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也可以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
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
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
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
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
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同时,民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4、隋唐五代的服饰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5、宋辽金元时期的服饰宋代衣冠服饰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比较素雅,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
宋代男子服装以襕衫为主,为百官公服。
首服主要是由隋唐时期的幞头演变而来的帽子,有“直脚”、“曲脚”、“交脚”等制,而一般文人儒生则又恢复古代的幅巾。
宋代妇女,上衣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等形制。
背子在宋代男女皆穿,而尤盛于女服之中。
以直领对襟为多,中间不施衿纽,长度多过膝。
下裳多为裙,时兴“千褶”、“百迭”裙,裙幅多在六幅以上。
另外也穿裤。
妇女发髻以高髻为尚,常高逾尺,一般掺有假发或用假髻,另有“冠梳”习俗。
宋代妇女仍饰面妆,但程度不及唐。
因为缠足之风盛行,故多穿鞋。
辽代契丹服饰,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长袍一般左衽、圆领、窄袖,袍上由纽袢,袍带系于胸前下垂至膝。
男子袍内着衫袄,领露于外,穿裤,裤管放于靴筒之内;女子袍较男子的长,袍内着裙,女子亦着长筒靴。
辽代除皇帝和大臣可戴冠帽及裹巾外,其他中下级官员和平民百姓均不可私戴,只能科头露顶。
男子多髡发,妇女也有作髡发者,还有高髻、双髻、螺髻等髻式,或有披发者。
金女真族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鹘带,脚著乌皮靴。
因女真族属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所以服装多用环境色。
材料多采用皮毛,以挡御寒冷。
年轻女子喜穿黑色、紫色或绀色的团衫,其制为直领、左衽。
下穿黑紫色襜裙,裙上绣全枝花纹,并施以数道折裥。
腰间则用红黄巾带系扎,双垂于足下。
金代男子辫发垂肩,女子辫发盘髻,耳垂金银玉首饰。
元代服装,也以长袍为主,其样式较辽制为大。
男子公服多从汉俗;燕居穿“辫线袄子”;内廷大宴,上下都穿织金织物——“纳石失”制成的质孙。
元代汉族男子的巾帽,公服多用幞头,平民百姓多用巾裹。
蒙古族男子则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或戴棕帽及笠帽。
蒙古族人辫发的主要特点是左右两侧头发编成辫子,结环下垂至肩。
蒙古妇女服饰,亦以袍服为主,多左衽,袖口较为紧窄。
下体则穿裤,无腰无裆。
贵族妇女戴“顾姑冠”。
汉朝妇女仍以襦裙为主,多梳发髻,很少戴冠。
这时的鞋履,汉朝仍采用唐宋遗制。
北方少数民族,不分男女,多穿皮靴。
6、明代时期服饰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
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7、清代时期的服饰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
清代服制改变,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8、近代时期服饰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衣冠服饰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服装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
改良旗袍成为20世纪20~30年代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收腰、高开叉的旗袍把女装的发展推向高潮。
三、现代生活中服饰搭配的重要性1、服饰搭配是塑造个人服饰形象的前提与保障。
2、服饰搭配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与审美水平。
3、完美的服饰搭配显示社会身份,表达服饰礼仪,赢得社会尊重,成为社交的必要手段。
第二节服饰搭配中的要素与形式一、服饰搭配中的要素1、色彩的搭配美2、造型的元素美3、材质的质地美4、配件的装饰美5、易容的装扮美6、自身的人体美7、流行的元素美8、个性的张扬美二、服饰搭配中的三种形式1、服饰自身的搭配要具有统一与协调美2、服饰和着装者的搭配要协调与统一3、服饰与时间、场合、环境的搭配要协调统一第三节服饰搭配的美学法则一、美的原理与法则1、比例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2、对称与平衡均衡是指几种不同形态之间互相保证均衡状态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关系,其具体表现在对称与平衡两种形式。
3、节奏节奏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统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4、对比与统一事物要素在对比中相反相成,使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或多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反相成的关系。
5、和谐与整体和谐是指审美对象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处于矛盾统一、相互协调的一种状态。
六课外补充赏析时装发布会,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作业:第二章服饰搭配中的造型元素一.教学目标:1.了解服饰搭配中构成造型美的内容。
2.明确服装款式造型中外轮廓、内轮廓与局部设计表达的服装风格与特点。
二.教学重点:掌握服饰搭配美学法则,了解服饰搭配中的要素。
教学难点:服装外轮廓设计与局部设计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课时:8课时四.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服装图片资料2.学生:资料收集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服装款式造型构成一、服装造型的定义服装的造型美是指服装的款式、风格所展现的美感。
二、服装造型美的构成要素1、服装款式造型中的外轮廓服装的外轮廓是由服装的廓形线显现出来的被抽象化了的整体外形。
分类:(1) H形:指宽腰式的服装外形。
肩、腰、臀、下摆的宽度大体上无明显差别,整体造型如筒形。
(2) A形:上部收紧,下不宽松,呈现上小下大的外轮廓形。
(3) V形:也称倒三角。
此类服装上宽下窄,通过夸张肩部收紧下摆的廓形,体现洒脱、威武、奔放的服装风格。
(4) T形:强调和修饰肩部。
(5) X形:夸张肩部,收紧腰部,扩大底摆,又称“沙漏型”。
(6) O形:这一廓形的重点在腰部,通过腰部的夸大,强调肩部弯度及下摆收口等手段,使躯干部位的外轮廓呈不同弯度的弧线,整体风格圆润可爱。
(7) S形:又称紧身适体型。
这是一种忠实于体型原有特征的外轮廓,它通过结构设计、面料特性等手段达到显示人体曲线美的目的。
(8)挂覆式:以肩为支点,把服装材料披挂于人身上的形式。
(9)缠裹式:用布把人的身体缠裹起来的形式。
(10)垂曳式:上下连在一起的全身衣,长长地垂下的形式。
(11)贯头式:又称套头式、钻头式。
用两块布合起来,肩部固定或用一块布在中间挖洞,头可以从中间穿过来。
(12)包裹式:指有袖子,前开式的全身衣,在衣服前方用扣系或带子的闭合方式。
2、服装款式造型中的内轮廓服装的内轮廓即是服装内部结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