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马史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荷马史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荷马史诗的思想价值(意义)1、全面生动地反映从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古希腊社会生活。

两大史诗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极为广阔地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家庭生活、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这些对后世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人们至今还把这一时期称为希腊历史上的“荷马时代”,并且主要根据史诗提供的材料来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2、荷马史诗通过塑造一系列英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崇高理想。

这些英雄形象中,最为突出的是三个——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和奥德修斯。

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希腊第一英雄,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神谕说他有两种命运:如果他呆在家中过和平生活,就会幸福长寿;如果要上战场,虽可取得无上光荣,但却命定早死。

而英勇的阿喀琉斯却把在战场上获得荣誉看做第一生命,因而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他的马预言他的末日正在临近,他自己也清楚:他将葬身于特洛伊城下,但他依然挺身参战。

特别是在他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之后,他痛不欲生。

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

阿喀琉斯愤怒地叫道:“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了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幼便杀便砍,让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的河道。

与赫克托耳决战前,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亡时,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但阿喀琉斯根本不予理睬,残暴地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挂在马后倒拖着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

这都表现出他勇猛而又鲁莽暴烈的性格。

但是后来当特洛伊的老王用对他父亲的回忆来打动他,跪求他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时,阿喀琉斯终被感动而对有丧子之痛的老王产生了同情。

这又说明了他身上也具有同情心。

通过这些多侧面的性格特点,作品塑造了一个集残暴与善良,狭隘与直率,粗野习性与英雄气质于一身的英雄形象。

赫克托耳赫克托耳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

他明知特洛伊要打败仗,城池将被毁掉,但仍然誓死战斗。

他的妻子抱着他们的独子,涕泗涟涟地哀求他退出战场,可是,他却回答说:“我如果也像一个懦夫那样藏起来,不肯去打仗,那我就永远没有面目见特洛伊人和那些拖长袍的特洛伊妇女了,而这样的做法是我不情愿的。

因为我一直都像一个好军人那么训练自己,要身先士卒,去替我父亲和自己赢得光荣。

”这种刚强、威武和特别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是荷马时代的风尚。

奥德修斯奥德修斯则是一个英勇、顽强、战斗不息且又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

特洛伊城是被他的木马计攻破的。

他在海上的整个冒险,以及他回到故乡后巧扮乞丐,清除妻子的求婚人等,都表现出他善用计谋,甚至十分狡诈的特点。

奥德修斯的海上遭遇,是以神话隐喻方式表现出古代人对自然的斗争,说明了人能够靠勇敢、毅力和智慧,最终战胜自然。

此外,奥德修斯为维护个人私有财产,为维护个人权利、荣誉而进行的斗争,体现了人的个人意识的觉醒。

3、荷马史诗还表现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精神和人本意识。

两部史诗描写的人不是神和命运的支配物,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

他们敢于同神抗争,甚至战胜神的支配;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他们毫不气馁,而是勇敢地靠自己的力量来争取胜利。

史诗中的英雄们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认为幸福就在现实生活中,要勇敢地争取。

《奥德赛》第11卷中,奥德修斯在地府遇见大英雄阿喀琉斯并称赞他的功绩时,阿喀琉斯叹息说:“我宁愿活在世上做人家的奴隶,去侍候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那样也比统帅所有的死人的灵魂要好。

”两大史诗体现出的这种朝气蓬勃的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被新兴的资产阶级发现和利用,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动力之一。

五、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艺术特征)1、剪裁得当,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两部史诗各自涉及十年间发生的事件,广泛地描写了希腊社会,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高度集中的手法,把情节集中到一个中心人物、一个完整事件和一小段时间上,使众多的人物、丰富的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伊利亚特》《伊利亚特》反映的是长达10年的战争,但却集中笔墨围绕“阿咯琉斯的愤怒”这一片断来描写临近尾声的这51天的战争,而51天又主要集中在阿咯琉斯与阿伽门农争吵的几天当中,这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

先倒叙,又插叙,再又顺叙,多种叙述手法并用,使主要情节与插曲有序结合,宏伟丰满;另一个方面就是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

在描写这场战争时,人与人在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

《奥德赛》《奥德赛》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一为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另一为家中求婚者的围攻和忒勒马科斯外出寻父。

两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全家团聚展开,强调了奥德修斯归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突出了主题。

作品中运用倒叙手法,由奥德修斯口述自己的冒险,显得生动。

2、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史诗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

在战争和对自然的斗争中获得光荣业绩的英雄主义,是史诗中所有英雄人物的共性,但这共性在每个英雄身上又通过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来。

如狄俄墨得斯鲁莽,埃阿斯憨厚自信,赫克托耳沉着精明,阿伽门农专横自私,奥德修斯足智多谋,墨涅拉俄斯温柔敦厚,等等。

但是一般说来,史诗中的人物性格比较简单,缺乏发展和变化。

3、风格崇高。

荷马史诗属于英雄史诗,它以严肃重大的事件为题材,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它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方法,规模宏大,插曲很多,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通常称为英雄格。

4、语言自然生动,善用比喻和重复语。

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使人感受到古代人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而那些新鲜、奇特而又不失贴切生动的比喻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中比喻极为丰富,在描述人物和事件时,约二百多次使用了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选取来的比喻,构成“荷马式的比喻”(如“飞毛腿阿喀琉斯”、“像葡萄一样深色的大海”等)。

此外,史诗中常用重复的手法,重复同样的场面、同样的形容词等等。

这是适应古代民间歌人口头复诵条件的一种传统手法,有时还能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5、已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

史诗以现实主义作为基调,但在具体的环境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故事情节等方面,充满奇异的幻想与构思,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总之,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它们以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气势雄伟的高昂基调,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在艺术上达到了几乎难以企及的高峰。

同时,史诗具备某种超越个别文化,超越个别时代地域的普遍意义,使任何读者都更容易产生共鸣,发生兴趣,它的永恒的艺术魅力永远让人迷醉。

六、《荷马史诗》的思想局限1、夸大神的意志和命运的力量.在《伊利亚特》中,战争的胜负由神决定,最终结局由命运决定。

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十三难”同样是因为得罪了海神。

2、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史诗作者明显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判断是非曲直。

如在《伊利亚特》中,丑化敢于直言的士兵忒尔西忒斯的形象。

在《奥德赛》中,肯定奥德修斯处罚求婚中的行为。

3、男权思想《荷马史诗》中所谓的一夫一妻的道德新风尚,是针对女性而言的,男性并不受约束,如描写珀涅罗珀在家严拒求婚者,保护家庭财产;而奥德修斯却与仙女在岛上同居而不受道德谴责。

这一切都表现了作者的男权立场。

七、荷马史诗对后世的影响在古希腊,荷马史诗是公民教育的教科书。

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大部分都是从史诗中猎取题材。

荷马史诗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深远的,两部史诗包括了绝大部分的希腊神话。

这些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家们创作的题材。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说自己的作品是“荷马盛宴的残渣”。

维吉尔、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这些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们都从史诗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到了20世纪,人们痛感现代文明的堕落,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悠远纯真的神话时代,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就直接借用了《奥德赛》的故事。

而今,“特洛伊的木马”,“不和的金苹果”,“阿喀琉斯之踵”,这些史诗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常用语。

*附名词解释:阿喀琉斯之踵(脚后跟)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号称刀枪不入,却有一个致命之处———自己的脚后跟。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取得了赫赫战功,但就在他攻占特洛伊城奋勇作战之际,站在对手一边的太阳神阿波罗却悄悄一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送了这位勇士的命。

后人便用“阿喀琉斯之踵”这一术语来代指“致命的弱点”。

这一术语也意味着,人不管多么坚强或英勇,也还是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它还寓意着由于局部细微的弱点而导致全局的崩溃。

为什么中国没有史诗?在荒莽的动物神身上,世俗生活内容难以渗入;神系狭隘、神职贫乏模糊,则难以发生横向的交织关系;因而,大大限制了中国神话中故事因素的发展。

当神话历史化的进程汹涌起来时,被织进古史系统的圣王贤相,又被排定在一种纵向的系列上。

不同代的人之间,主要是一种承续关系,横向性在中国神话中始终是缺乏的,因此围绕着一个神的周围的神际关系也难以丰富。

神是人的折射,中国古史系统中的圣王贤相虽然取得了自己确定的一点,但由于神际关系的贫乏,他们的本质规定性大多并不丰富。

这还不是有着多样性统一的一个点。

中国汉族远古神话没有形成史诗般的恢宏的构架,乃是必然的。

这样的种格局,使得叙事性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发展中,不可能占有一种显著的地位。

当巨大的神话意象世界终于解体以后,它留存在先秦典籍中的大都是吉光片羽式的碎片,可以睿哲思、助议论,却难以推动叙事性文学的阔大构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