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分层教学案例篇一:初中作文分层教学探究初中作文分层教学探究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联现代中学田富强内容摘要:我们面对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作文分化现象,是无法熟视无睹的。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勇于实践和探索。
笔者以为,采用分层教学,是可取的作文教学策略。
本文试图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作文参差不齐的成因等角度,来谈谈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作文分层教学创新教学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1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笼罩在教学过程中。
其表现在语文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往往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大搞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写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从而导致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
那些自觉性强,上课专心,阅读面广的同学,作文能力较强;而懒于动笔,作业拖拉,不肯用功的学生则逐渐退步,这在初中阶段尤为明显。
如何提高那些学困生的作文水平,如何使较好的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具有创新的能力,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从理论和事件深入研究的课题。
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法,不失为一个良策。
二( 问题的界定所谓分层教学,是为了着眼于全体学生生动和谐地全面发展而根据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的客观情况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策略。
分层教学的着眼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又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2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对儿童的要求总是多于他今天能够提供的,也就是说,儿童在学校中进行的活动总是迫使儿童超出自己的本身,正常的学校及哦啊学永远是这样的。
”他进而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是有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潜在发展水平是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过程中,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
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幅度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指出:“最近发展区对智力的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发展水平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
”“教学不应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我们进行的教育学工作应当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一切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实施方式,要以缩短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出发点。
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
”我们也应该看到素质教育的精髓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3个学生能全面的、和谐地发展。
分层,绝不意味着对某一部分学生的放弃。
相反,是为了后进生更快地向前发展。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下的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
让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自我激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三( 分层教学的依据1.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看分层教学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有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创新,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想象力和多种思维能力的协调活动,而且与情感、意志、性格、信念和个性心理品质有关,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就学生而言,写作能力的获得要比听说能力的难度更大些,它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高级思维活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语4文老师在作文辅导中,要面向全体,是没有疑义的。
但如果一味地注重注重作文的程式化,和常规化训练,要求学生写好符合“规范”的作文,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会墨守成规,千人一面,从而使优秀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得到突破性的提高。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作了认真的探索,认识到只有坏死性作文的分层教学,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他们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
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不被模式性的提纲牵着鼻子走,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去写,朝着立意新,结构新,语言新的方向发展。
2.从学生作文参差不齐的成因看作文分层教学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之后,跨入了中学的大门,但作文水平已是参差不齐。
看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拿起一篇作文就自然明了。
笔者曾在接任初一新班时做过一次摸底调查,给学生出了一道四道记一件事的作文题,未作任何辅导,要求学生任选一题,围绕中心,写的越多越好,并当堂完成。
半小时后,我突然要求停笔计算字数,结果最长的同学已写到480字,最少的只有20多字,且一半学生以上不到200字。
我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写的长的,往往语句通顺、自己工整,且有较好的内容;写的短的,往往字迹潦草、涂涂改改。
面对那些双眉紧锁,一脸苦相的同学,我感到了应试教育的鄙陋,实施素质教育的艰辛。
我们5探究一下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如此差异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1) 学生在认识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方面的差异。
学生中有的观察细致,有的粗略;有的能较好地集中注意,有的易分散注意;数学、物理学得好的长于抽象思维;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方面成绩好一些的长于具体、形象思维,学生认识能力的个别差异直接影响到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那些专心听讲,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的学生,语文普遍学的好,作文水平也比较高,尤其是女同学。
而那些做事丢三落四,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比较慢。
2)学生兴趣和才能的个别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喜爱文学,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写作的才能;有的擅长绘画、唱歌、跳舞,具有艺术创作才能;有的学生对实际操作和科技活动有兴趣,喜欢做实验,具有科技活动的才能;还有的对体育活动感兴趣,表现出体育的才能等等。
学生兴趣和才能的差异,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做到“长善救失”,尊重其兴趣爱好,直接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不断培养,鼓励使其“勤能6补拙”,逐步提高。
篇二:初中作文分层教学的尝试初中作文分层教学的尝试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就写作而言,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学生已经可以写出文从字顺的质量较高的作文,有部分却只能写点在组织构架上很不完整的片段,更有不少的学生写小片段也存在难度,甚至遣词造句也无法保证其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每一次的作文训练,都对班级所有的学生出同一的作文题目,对他们作出同一的作文要求,进行同一的写作指导,然后进行同一的作文评价,这样就一定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觉得要求太低任务过轻,一部分学生觉得要求太高任务太重,一部分学生觉得指导不够深入,一部分学生觉得指导过于难懂。
同一评价的方式,也让好一点的学生获得了了太多廉价的表扬,差一点的学生得一句好评也是一种奢侈。
这一做法,使大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就会让他们丧失或培养不起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就会进入“没兴趣——难提高——没兴趣……”的恶性循环中。
针对这些基本情况,我认为,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正视并充分照顾学生作文水平的个体差异,根据因材施教、分类训练,循序提高的原则,对初中班级学生作文进行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以促进班级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和整体发展。
7一、学生分层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A、B、C、D四层)。
在分层前教师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的智力水平、作文水平、认识风格和写作兴趣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
班级学生作文水平情况,一般可采用让全体学生根据教师的统一命题、统一要求,写一两篇作文,教师根据作文所反映出的情况进行了解掌握,也可根据学生在片段训练或作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来进行判断。
掌握了学生基本情况后,可视班级学生的水平差距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
同时,在分层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视自己的作文水平,报名参加不同的组别,以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
二、目标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为其确立不同的提高和训练目标。
目标的确立要照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使确立的目标既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又不是毫不具难度的或是难度太大无法企及的。
目标的确立一旦和学生水平出入太大,都会损害学生的写作兴趣,挫伤其写作热情。
在制定写作目标时,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后进生确立的低层目标要适当“保底”,但对尖子生的目标要尽量开放,不“封顶”。
这样,后进生有目标,能达到,他们乐意完成,中、8优等生有目标,学得有劲,能起到相互促进,全面提高的作用。
(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初中语文作文分层教学案例)这样的目标分层,有利于班级学生作文水平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三、任务分层对应不同层次的不同目标,在具体实施训练的时候要向学生下达具体的可实施的任务,任务难度要和学生将达成的目标相照应,任务的数量要适度,不能让学生轻易就能实现,不具挑战性就不会引起学生相应的重视,可能导致训练流于形式,也不能让学生觉得任务的完成是力不能及的,难度太大,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就会减弱,自我认同程度就会慢慢降低,进而丧失写作兴趣。
针对目标,我对所任的班级学生作文分层训练进行了这样的任务布臵:A层,每天写一小段话,要求句子通顺,能表达清楚简单的意思,每段不少于50字;B层,每周写两个片段,要求语句通顺,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做到意思明白,每个片段150字以上;C层,每周写一篇小作文,要求语句通顺,叙事清楚,能围绕中心意思来写,每篇350字以上;D层,每周写一篇大作文,要求语言通顺,叙述清楚,结构层次清晰,中心明确,能准确表达感情,每篇500字以上。
这样,学生有了具体的可执行的任务,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能完成任务,又让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紧9张,在完成任务的质和量,以及方向上都有了保证,使分层训练常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