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南京观后感观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 《南京!南京! 》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大型史实记录电影。
刚开场就被被枪声、炮声吓到了。
惨不忍睹的杀戮,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南京城成了一个死城,深深震撼了我。
当时的南京,可以说是一个地狱,每一个活人在里面都面临着随时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恐惧。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上。
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责者难民营的安全,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她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了,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而幸免于难,他!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一个助手还有一个助手的家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他让给了另外一个急于求生得人,临走前他告诉老婆自己要留下来找妹妹,……后来唐先生当即被压赴刑场,他看见被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军的军官说“你晓得吧!我老婆又怀孕啦。
我老婆又怀孕啦!”这是他临终前的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
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
最可恶的是日军要挟难民营交出100个女性当慰安妇,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
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
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在70年前的中国,70年前的南京!我们从来没想过,把这一切拍成电影,写成书籍,把民族带血的伤口一次次地撕裂给世界看;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要用你们的生命来抵清你们欠下的债。
我们曾经那样地善良,那么地宽容。
我们默默地重建被你们烧成灰烬的家园,我们含泪埋下同胞未寒的尸骨,我们一遍遍告诉后代,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我们要牢记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我们输掉的是城市,而他们输掉的是人性!残酷的历史是需要坦诚面对的,时光向前走,历史向后退,中国的年轻一代,该如何触摸自己的前辈曾经遭遇的那个巨大伤口?日本的年轻一代,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前辈曾对他国的所作所为?现在我觉得我们活在这个年代是多么的幸福,不用提心吊胆的担心生命结束的那刻,我们应该很努力刻苦的学习,才不枉费为了和平在战争中牺牲的前辈们。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观南京南京观后感篇 2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
老实说,以前看过陆川导演的“寻枪”和“可可西里”,对这个导演印象很深,对其拍摄的影片期待很高。
所以,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的历史题材影片,我期待有中国导演能够给中国人拍出一部经典纪念影片来。
以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也有过几部。
记得最早的是“屠城血证”,后来有“南京大屠杀”等。
相比较而言,“屠城血证”比“南京大屠杀”要拍得好些。
但也都有负于国人的期待。
记得“屠城血证”放映时,我们是学校包场。
我们很多同学在看完电影后记得最牢并传播嬉笑最多的一个场景竟是那个照相馆的老板见到他女人时的那个场景和那句话:“花儿,想死我了!”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电影院里响起的哄笑声。
那种笑声与悲惨的影片气氛一冲击,我心凉无比。
类似的情况后来又出现在“南京大屠杀”这部片子放映时。
由于我们这个导演很“伟大”,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了“南京大强暴”,所以又让我们一些肤浅无知的同学有了说笑戏弄的谈资。
那个用男演员来充当不堪忍受凌辱而跳楼的女子的场景竟然又一次在影院博得了众多的哄笑!这能怪我身边的同学们的肤浅与可憎吗?也不能全是,最起码,你导演连最基本的职业精神都没有。
尽拿些粗制滥造的东西来亵渎我们屈辱的民族记忆,侮辱我们自己的人格和国格。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期待陆川的“大作”。
然而,我承认,我过于追求完美。
因此,我依然遗憾。
不得不承认,陆川拍摄的南京大屠杀题材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同题材影片。
独特的视角也体现了导演对影片主题思想的独特把握和宣扬。
在我们观看影片时,全场自始至终只有沉寂与抽泣,除了偶有一个脑残的大声讲电话外,每个人都沉浸在影片当中。
看完影片后,每个人都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胸口闷得不行。
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
这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因为它抓住了人们的心。
然而,我却还是不满足。
我认为影片并不完美。
理由如下:一、影片进程太过跳跃,显得零散,不够紧凑。
据说,陆川拍成这部片子总共有6小时,送审剪辑成放映版2小时。
如果不说情节设计和安排上的毛病,那我想有可能是在剪辑上出了问题。
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让人看着不够连贯,不舒服,太过跳跃。
有些该讲明的地方没讲明,有些该交代的没交代清楚。
二、人物多而杂,主线不明,主角不突出。
个人感觉,导演在做这部片子的时候,可能构思也不够成熟。
虽然说是以日本人角川的视角来讲故事的,但又有突出中国军人刘烨的意图。
最终又没让他在日军屠杀俘虏中复活,断了这条线。
然后又有平民唐先生、德国人拉贝,高圆圆,妓女江,小豆子等。
由于影片主题比较大,人物多在所难免,但我觉得一部影片必须要有个主线和突出的主角。
这样,才能串起一条线,情节才能紧凑和有序铺开。
而事实上,这部影片里的情节感觉就像有一搭没一搭似的,一会到这里一会又到那里。
人物因为多而杂,给人感觉到最后就成了一个个符号,不够鲜活和立体。
三、场面不够大,场景略显单薄,感觉不真实。
影片中的南京城感觉不出是个当时的中国首都城市。
场景好象很局限,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布景。
没有一种纵深的全景的场面。
整部片子除了日军枪杀被俘中国军人外几乎没有什么大场景。
四、生死之城的恐怖气氛并没有完全渲染出来。
影片的英文片名是“生死之城”。
但个人感觉影片的恐怖气氛并没有完全被渲染出来。
当时的南京,可以说是一个地狱,每一个活人在里面都面临着随时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恐惧。
还有那血腥的屠杀。
即使片子的主题不在于描述血腥屠杀,而在于表达战争中的人性,但没有与血腥残酷的战争现实做对应的人性,是不够立体与充实的。
可能是由于片子是黑白色的缘故,所以片子里没有一点血腥。
哪怕是尸体边上也不见有一丝血的痕迹。
虽然很“和谐”,但失去了真实。
令人感觉不到战争中的死亡与恐惧。
五、影片依然没有能够交代清楚人性的根源。
虽然影片讲的是战争中的人性。
但这种讲述有点为了人性而人性,个人感觉交代的还不够清晰和充分。
为什么日本兵一边有着又唱歌又跳舞的人性,一边却又能毫不犹豫地进行屠杀。
一边会给路边的小朋友吃糖,一边又能拎起小孩就往地上摔?为什么日本人从开始的搜索中国军人并进行杀戮转而变成对平民的疯狂屠戮和强暴?六、影片结尾太艺术性。
影片结尾,小豆子和胖子兵被角川私放后获得新生。
镜头前两人互相嬉笑玩闹,他们的背后依然是那座恐怖的死亡之城。
小豆子笑得很灿烂很灿烂。
虽然我们都能懂导演的用意。
但是,我感觉到的是突兀。
因为你整部片子都是写实性的,到这里突然来个艺术性的,从思维逻辑和情感上观众是无法一下子适应的。
如果换一种方式,在被角川私放后,两人先是犹豫地慢吞吞朝前走,发现确实安全了后,两人撒手没命地跑,跑得很远很远,直到没力气再停下,然后,再抽空来个象征生的希望的劫后余生式的笑。
我想,这更加符合现实并依然能够升华主题。
另,我感觉小豆子的角色也有点理想化。
以他这样的年龄如何能够做到在血腥恐怖的战场依然泰然,面对鬼子的杀戮也平静异常。
这种超乎其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状态是如何而来的?虽然小战士有原型。
但在战争中的表现似乎比一个成人大兵更沉稳与老练。
感觉有点不真实。
也许,我过于追求完美,期待一部影片承载和解答太多疑问。
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有必要深刻研究同时深刻反省。
我想知道的是,我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有多少?我们对于曾经的对手日本及日本人了解有多少?然后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又了解多少?我们自己也是很奇怪的。
南京大屠杀中,几个日本士兵就可以用枪逼迫成百上千的中国人乖乖地去受死。
那种绝望和麻木是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下被迫完成的?我见过一次死刑处决。
那些死刑犯一个个面无表情,没有话语,眼里无光,被行刑的武警一人一手拉着跪地低头,身后是拉响的枪栓声音,旁人听着就毛骨悚然,但那些跪着的死刑犯就如同物体一样,毫无反应。
我坚信,那些人被拉到刑场前,灵魂早已经死了,只待躯体挨上一颗子弹。
那么,那些在日军面前乖乖待宰或活埋的人是否也一样呢?虽然是不好的比喻,但只是为了对比当时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是不是明知死而活无望后的绝望能够导致一个大活人坐以待毙,放弃一切本能的反抗?这应该能解释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按照日军统一的口令转过身去受死的原因吗?或者也能解释被日军活埋时双手合十进行祷告默默受死的中国老妇的心理状态?但,我还是不明白,为何会那样?这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阵里,为何就没有一个生的呐喊与绝死的反抗?为何他们会麻木到如此?想着想着,我突然又想到了一丝模糊的答案。
对比一下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举行的祭祀舞中的精神,我意识到了这不仅仅是国民个人对于生死的对抗,而是一种精神的对抗。
抛开民族大义来客观地评价,祭祀舞中随着激壮的鼓点击打爆发出来的就是一种当时的日本人的精神。
那是一种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极端精神体现。
无论是他们对于攻占别国国土的强烈自豪和成就感还是对于自己的阵亡将士的祭奠和告慰,都是这种被极端化了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正是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才会有那样的攻占和屠杀,毫无犹豫毫无恐惧毫无愧疚。
而反观我们自己,当时的国人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
军人尚且苟且偷生。
“当官的跑了,我们也就不要为当官的卖命了,自己跑自己的路就是了。
人家的命是人家的,管我P 事!”这样的军队你指望不了他们来拯救国民拯救国家。
而普通百姓呢?不管怎么活,能活下去就活下去。
谁来当爹都一样。
当年满清不是这样来过吗?八国联军也来过,现在日本人来了。
都一样,只要不抵抗,只要做顺民,就能活下去。
活下去就是战乱时当百姓的最奢侈要求。
当有活的希望的时候,他们就苟活。
当活的希望没有了,支撑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了,他们的精神也就跨了,精神跨了,灵魂就飞离躯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