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师表》公开课ppt课件

《出师表》公开课ppt课件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 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 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 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 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 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 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 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 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 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 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 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 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 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 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 决心。
结构分析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一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侫
寓情于议
二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寓情于叙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三 7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思考探究: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 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引 教 训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正反历 后汉倾颓 史教训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 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 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 逐句加以理解。
第六段逐句分析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 是感激
第二段分析
严明赏罚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以昭陛下 不宜偏私, 平明之理 内外异法
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 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 来的?
第三四五段关系
亲( 贤亲 臣贤 ,远
荐 宫中之事 贤 臣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远侫 小) 人
古义:身份低微。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 产生好感。
古义:扩大 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
古义:通晓、熟悉 晓畅
今义,名词作动词,发 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 扬扩大。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 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 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 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 什么?
第一段分析
( 开广 张开 圣言 听路

危急 存亡
追殊遇 报陛下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不利
益州疲弊
诚宜……
不懈于内
不宜……
有利 (正反)
忘身于外
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
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 提出这条建议?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郭攸( yō)u之 费祎( )yī 行(hán)g阵和睦 长(zhǎ)ng史 猥( )w自ěi 夙( sù)夜忧叹 攘(rǎn)g除 以彰其咎( jiù) 咨诹( z)ōu 以遗陛下(wè)i 斟(zhē)n酌( zh)u损ó 益
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
经典句段停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 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 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才 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远小人。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 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作动词,怠慢。
一词多义 效
返 回
文学常识部分: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 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 攻略之策。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 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 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 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听读课文
注意节奏、重音、音准、情感
《出 师 表》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 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9 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27岁:在司马徽、 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 “隆中对”。旋 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43 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45岁:诸葛亮率 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47岁:诸葛亮向后主 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 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4 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 相职位。蜀建兴8年。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 合。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4.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5.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6.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7.补笔
第七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陈 述出师理由。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 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 两 件事:
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 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 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
词语积累: 古今词义
痛心遗憾。 痛恨 古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