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

各种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

据WHO的标准,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
胸痛或不适的临床表现、连续的心电图演变、心肌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其中以血清生化标志最为敏感和最为特异,对症状模糊、心电图改变不典型的病例要多依靠血清生化标志协助诊断。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ST分布很广,几乎全身各个组织都有。

但是各器官和组织的含量有很大区别含量最多的是心机和肝脏,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7000~8000倍,其次是肾脏和骨骼肌,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5000倍。

红细胞中的AST较血清高15倍,因此用于诊断的血液标本应避免溶血。

急性心肌梗死50~96%患者于发病后8~12h开始出现AST活性升高,24~48h内血清AST活性达到峰值,常为正常值的2~20倍,高活性维持3~5d后恢复正常,故对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AST存在于许多组织和器官内,故其特异性不高,在心肌梗死以外的一些疾病,如肺梗死、心包炎、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性肝胆疾病、骨骼肌疾病、外科手术和心脏转复术,以及传染病和口服避孕药后,AST均升高。

由此表明,AST的特异性较差。

谷丙转氨酶(ALT)
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肝细胞为最多,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

血清ALT活性增高①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

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

③药物和毒物:氯丙嗪、异菸肼、奎宁、水扬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同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

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AST,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因心肌内ALT活性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时ALT升高不明显活不升高,AST/ALT>1。

由于肝细胞内ALT含量最高,在肝胆疾病等情况下,AST 和ALT活性均升高,AST/ALT<1。

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需要同时测定AST和ALT活性。

乳酸脱氢酶(LDH)
LDH分布于全身各组织。

其中以肾脏含量最高,其次为骨骼肌、心肌、脾、脑、肺。

心肌细胞中LDH含量为正常血清LDH活性的3000倍,
红细胞中LDH含量约为正常血清的1000倍,因而采取血标本时不能溶血。

急性心肌梗死后24~48h,80%以上病人血清LDH升高,于第3d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为正常值的2~10倍,从第7d开始下降,第14天恢复正常水平。

由于很多组织和器官都含有此酶,因此在一些非心肌梗死患者也可出现血清LDH活性升高,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主要用于发病已超过2-3d的晚期病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低于肌钙蛋白,但价格低廉为其优点。

人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用电泳法可以分离出LDH1,LDH2,LDH3,LDH4,LDH55种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

LDH同工酶一般是不必需的,只是在CK-MB已恢复到正常范围时,LD1/LD2比值猜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6h内CK-MB的阳性率高于LD1/LD2,而24h后LD1/LD2的阳性率高于CK-MB,因此在发病后24h入院的患者,或临床疑似而CK-MB连续观察仍未阴性时,测定LDH同工酶,可肯定或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其次,LDH同工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虽然不如CK-MB敏感,但前者假阴性甚少,特异性很高,对于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总之,CK-MB和LDH同工酶同时测定,可使诊断的敏感性提高。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及其同工酶
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

CK-BB主要存在于脑,CK-MM主要存在于肌肉,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血浆CK水平迅速升高,由于他们在血浆中清除和转化的速率很快,其血浆基础水平很低,所以在心肌坏死后,即使有少量的释放,血浆中水平也会急剧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极早期诊断指标。

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始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

如果梗塞后3~4天,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有新的梗塞病灶;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

血肌红蛋白,在AMI后升高较CK略早:肌钙蛋白I对早期检测的灵敏度优于CK-MB,AMI发生后3-6小时,即可检出。

传统的方法是测量CK、CK-MB和LDH及其同工酶在血浆中的含量,但由于存在特异性低或上升速度慢等缺陷,因此新的血清标志物出现,如小分子的肌红蛋白、以及肌钙蛋白等。

肌红蛋白(Mb)
肌红蛋白分子量小,为心肌特有的一种载氧蛋白。

心肌受损,Mb迅速释放入血,1-2h后肌红蛋白血浆浓度即可升高,3-15h达到峰值,升高快,消除快。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Mb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与CK-MB相比,肌红蛋白能更早的对急性心肌梗死作出诊断。

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是有cTnC、cTnI、cTnT三种。

目前临床测定的cTn有cTnI 和cTnT两种。

cTnT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节蛋白,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cTnT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1h在血中检出,在心肌损伤后血中含量升高幅度大,且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因此cTnT对AMI 的诊断价值优于CK、CK-MB。

cTnI被认为是心肌唯一特异的心肌蛋白,为心肌损伤提供鉴别诊断,血清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很高。

心肌损伤后12-18h出现高峰,持续7-10d,cTnI诊断心肌损伤比cTnT更具特异性。

除心肌酶还可检查什么以诊断AMI以及怎样更准确的诊断AMI
除了心肌酶还应检查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
肌红蛋白(Mb)
肌红蛋白是一种含血红素的呼吸蛋白质,分子量小,为心肌特有的一种载氧蛋白,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肌肉组织中贮存氧,在人和动物的横纹肌、心脏中含量丰富。

心肌受损,Mb迅速释放入血,1-2h后肌红蛋白血浆浓度即可升高,3-15h达到峰值。

肌红蛋白很快升高,很快又消除,呈断续性曲线。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Mb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但是,任何的腹部和骨关节手术,过度体育训练、横纹肌创伤,各类休克等均可引起血中Mb升高。

与CK-MB相比,肌红蛋白能更早的对急性心肌梗死作出诊断。

对可疑病例,至少抽血两次,每次间隔两小时,如果两次血标本肌红蛋白均不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可基本排除。

AMI确诊后,MB可作为预测在发生梗死的指标。

Mb在发病一天内即可回到正常值,当再有心肌梗死时,Mb则又迅速升高,形成多峰现象。

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是与心肌与骨骼肌收缩有关的调节蛋白,有cTnC、cTnI、cTnT 三种。

其特异性高于CK-MB,但是其敏感性很高,影响了它的特异性。

如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发生微小损伤时,cTn可能升高。

cTn用于早期诊断并不优于CK-MB,CK-MB已肯定诊断的病例无需再测定肌钙蛋白,但对CK-MB同工酶改变不明显而临床高度可疑病例,可测定肌钙蛋白,另外对晚期来院的病例,肌钙蛋白常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目前临床测定的cTn有cTnI和cTnT两种。

cTnT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调节蛋白,胸痛发作24h内cTnT 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和93%,第二天敏感性个特异性均为100%。

cTnT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1h在血中检出,由于在心肌中含量高,所以在心肌损伤后血中含量升高幅度大,且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因此cTnT对AMI的诊断价值优于CK、CK-MB。

cTnI被认为是心肌唯一特异的心肌蛋白,为心肌损伤提供鉴别诊断,血清cTnI的敏感性是97%,特异性是98%。

心肌损伤后12-18h出现高峰,持续7-10d,cTnI诊断心肌损伤比cTnT更具特异性。

以往早期的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的升高,单纯靠上述检查方法,容易漏诊或者误诊。

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而对心肌是否损伤的诊断更准确。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诊断学》于金德40-42页
《心血管病诊断常见误区与防范》张文博103-104页
《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进展》马依彤60-92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胡大一176-180页
《现代冠心病》邵耕356-359页
《心脏病学》陈灏珠1089-1092页
《急性心肌梗死》孟庆义142-15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