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薛法根,男,1968年出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
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担任苏州市小学语言教育研究会会长,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审工作,现任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60余篇论文,专著有《薛法根教学思想经典课堂》《智慧教学》等。
在翻阅语文名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薛法根老师的大名总是与一些新鲜的语词连结在一起。
诸如“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让语文课充满智慧”,以及语文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生命拔节的声音”等等。
这些新鲜语词之所以“新鲜”,是因为它们透射出一种语文教育新思想的光辉,给人以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警醒与启示。
的确如此,当我们满怀着新奇的兴致走进薛法根老师“智慧课堂”的时候,在尽情领略其课堂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倾听课堂教学“生命拔节的声音”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是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境域,是让语文融入生命的河流的大智慧、大气度和大风范。
关于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有不少生动的论述。
为使我们对这种论述有具体化、实践化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不妨另辟视角,先来品赏一个小小的教学案例描述,然后叩问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建构与阐释: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线上各加一句话。
(生默读课文)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
(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
(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师:你的记性真好,老师都没有你记得这么多。
还有不同的说法吗?生: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
师:无可奈何这个词用得好。
生: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师:小朋友,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
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写的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可见,巧妙但不繁琐的教学设计很艺术地向学生传授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丝毫没有做作之感。
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他还提出了“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
”的“六简”好课设计观。
简约的课堂去掉了许多浮华和急功近利,语文非本质的东西少了,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语文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据说佛家悟禅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教学便是这第三个境界的现身情态体现。
下面我们便从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萃取了几个精彩片段加以归纳研究,来看看薛法根老师是怎样营造充盈着言语智慧且富有大道简约之美的语文课堂的。
一、语文课堂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源泉,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迸发出无限生机活力,展现出亮丽的风景。
可惜的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单调、乏味,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
对此,薛法根老师强调,语文课堂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语文应与生活携手同行。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是指向零散、琐碎的日常生活,而是直指学生充满诗性生命体验的内心生活。
只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生活、精神世界,才能打通语文与学生生命世界沟通的隔膜,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在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到了他对学生内心生活世界的唤醒。
如在教授《少年闰土》“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一段时,在学生领悟少年鲁迅当时狭隘的、单调的、无奈的生活现状的基础上,薛法根老师便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现实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与少年时代的鲁迅相比有什么异同、与少年闰土相比有什么异同?我们企盼这样的童年吗?比较,使学生对文本、对生活、对自己、对童年就有了更加深切的思考,对生活、对生命就有了自己的体验!这样一来,语文课堂进入了学生生活世界,语文学习也回归了生活的本真,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被积极地调动了起来,获得了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心灵对话,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课堂因生活而变得灿烂多姿。
语文生活世界的回归,还意味着将学生的生活融入语文,实现生活的“语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曾对语文做过如下界定:“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
”王尚文先生也动情地描述道:“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
”“介入生活”就是从生活中攫取语文教学的无尽资源,使语文教学以生活为契机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世界的共同成长,从而求得生命的发展。
薛法根老师认为,让学生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源泉,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起生活课程意识。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把教科书当作不可更改的景点,就会坐拥了一棵大树,却放弃了整个森林,看不到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还有比这更丰富、更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看不到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这更鲜活、更生动、更贴近学生心灵的“语文事件”。
所谓“于留心处皆语文”,将课堂学习的语文课本与学生的“生活课本”契合起来,使学生的真实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使之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心灵,语文课就成了演绎学生生活世界的多彩舞台。
对于学生而言,有了如此贴心的“生活文本”,他们必然对如此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激情洋溢的学习状态下,学生才能超越既定的语文课程内容,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撼,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创造的快乐,这便达到了薛法根老师所说的“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而因语文诗意地生活”的境界。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命价值的叩问生命是与生俱来的最自由,最富有个性和活力的无休止运动。
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在于正视生命,尊重生命,塑造有个性魅力的人。
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漠视学生个体生命,扼杀个性,生命被教育放逐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里,薛法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深省的故事:在《初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将雾散后的美景画出来。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太阳,不仅画出了太阳的光芒,而且画出了太阳的笑脸,非常传神。
可惜,这位老师却嫌画得太大,生怕其余的景物画不下,于是就擦去了。
后来上来画的,都没有第一个学生画得好,老师只好自己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太阳,可惜的是再也看不到那个太阳所特有的神采了。
要知道,孩子的生命是具体的、鲜活的、充满灵性的,而不是“教育工厂”里生产出的大批量的统一规格的产品,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语文教育的旨归就在于唤醒学生独特的灵动气质,帮助孩子打开眼界,让他们看到自己是独特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群”,让他知道,正是他存在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赋予人类世界以生命的意义。
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
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
如果我们的教师读不懂儿童的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必定难以激发儿童的活的生命力。
我们不应把儿童看做未完成的作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应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应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
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
在语文课堂上,薛法根老师正是以尊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来规划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起跑线的。
正如他所说:“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在于它的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薛法根老师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
是啊,不为钓鱼又是为什么呢?薛法根老师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
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
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
”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
”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语文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语文教育具有引领生命不断向上发展的功能,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用耐心和柔情扶助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是每一个教师生命意识的终极体现。
语文教师应该静心倾听生命之花怒放的声音,他应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语文学习永远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即使自己现在的生命存在还很稚嫩,但在不懈地坚持和攀援中,终有一天会臻于成熟和完善的彼岸。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薛法根老师让一位女孩子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当她读到“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这一句时,卡了壳:她把“灯绳”一直读成“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