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麦可思公司连续两年调查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描述。

调查发现,虽然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较低,但半年后的就业率有明显上升。

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不同专业、职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工资水平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中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导致 2003 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麦可思公司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课题组从 2007 年开始,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

本文是 2008 年 2-3 月对毕业半年后的 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①。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远高于毕业时的就业率图 1 为 2007 届大学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图。

按图 1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 名为:音乐表演(72.1%)、运动训练(73.9%)、中医学(77%)、美术学(79.5%)、音乐学(83.9%)、生物技术(84.2%)、体育教育(84.3%)、生物工程(84.3%)、农学(84.6%)、应用心理学(85%)。

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

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下(含85%);绝大多数月薪都在2000 元以下,只有三个专业刚刚超过2000 元,大大低于本科应届的2483 元的平均水平。

这说明,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五)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就业率图 3 所列是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供应量和就业量。

从图中可见,这10 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 6.7 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 32.9%。

其中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后失业人数在万人以上,另外,这 10 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 9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1%(英语)、95%(会计学)、91%(国际经济与贸易)、91%(工商管理)、86%(法学)、92%(电子信息工程)、96%(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89%(汉语言文字)、9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另外,由于上述这 10 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失业率并非最高,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很大,这 10 个专业中有九个列位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仅有“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这个专业之外。

热门专业失业严重,十个最热门专业占了本科半年后失业总人群的 32.9%,对各高校、地区和全国的失业总体水平影响最大。

对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采取宏观控制,消除供给结构性失业,才能有效降低失业总水平。

调查显示的最冷门的 10 个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少的专业)分别为水产养殖学、医学影像学、编辑出版学、审计学、勘查技术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运动训练、医学检验和德语,这 10 个专业的就业需求量都超过毕业生的供给量。

冷门本科专业的就业量少,供应量也少,因而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的 10 个最冷门的专业名列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二、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流向(一)最热门的 10 个职业图 4 是2007届大学毕业生最热门本科职业前 10名。

从图中可见,这 10个职业的需求量基本都在 3 万以上,最高的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职业需求量接近 10 万人。

不过,这 10 个热门职业,只占了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总数的1.5%,其总就业人数 53 万,占了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总就业人数的 26%。

另外,从图 6 中可见,不同的热门职业之间薪资差距很大。

计算机程序师、电子工程师(不包括计算机)、销售经理、口译和翻译这四个职业的月薪最高,在 3000 元左右;而初、高中教师的月薪分别为 1654元和 1765 元,与最高的相差将近一倍。

中等薪资水平的职业,月薪在 2500 元左右。

这说明,薪资水平的差异性与职业的热门程度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自主创业图 5 列出了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分布。

科研看道,民营企业/个体是2007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36.2%和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57.1%都受雇于民营企业,占到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总数的 40.2%。

另外,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300 人以下的企业雇佣了 48%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包括本科毕业生的 40%,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5%。

2007 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 1.2%。

其中,高职/专科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6%,是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0.7%的两倍多,研究型大学(“211”高校)的自主创业比例最低,为 0.5%。

就业好的毕业生群体自主创业比例低,虽然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被视为最具知识型创新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高职/专科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多是自谋职业,解决生计而已。

(三)地域分布和省际流动调查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最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就业压力最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不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需要的工作机会。

因此,这些地区的毕业生在其大学所在省就业的比例大大低于其大学所在地的比例,如在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仅为本科大学毕业生提供了 28.9%的就业岗位,甚至不能满足该地区高校自己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要求(该地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占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 50%)。

然而,占生源(34.6%)和教学资源(34.3%)均超过三分之一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却为大学本科毕业生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工作,接纳了全国 61.3%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

不仅吸纳了大量本地区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为外地来的毕业生提供了工作机会。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上海、广东和江苏,其中上海市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高达 96.6%。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往往会受到当地就业市场的影响,北京、上海、广东,除了本省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也吸引了大量外省市优秀毕业生流入。

如表 1 所示,中国 2007 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频繁,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四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 185.2%、 130%、117%和70.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其中广东的人才净流入率更是遥遥领先。

在调查分析的 23 个省/市中,人才净流入率为正值的省/市依次还有江苏 22.3%、天津16.3%、福建15.9%、山东8.2%、广西 3.5%。

其他人才净流入为负值的省/市中,重庆(-4.3%)是唯一的一个直辖市,此外,还包括如四川(-39.7%)、陕西(-52.8%)、湖南(-60.5) 、湖北(-65.2%)这样的教育大省,在东三省中,黑龙江(-65.9%)和吉林(-68.2%)的人才净流入率最后垫底,只有辽宁的情况相对稍好,但也净流出了-12%的毕业生。

从具体流向来看,北京市大学毕业生流向的前三个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天津,上海市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前三个省市为北京、广东、浙江,而广东省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前三个省市为:北京、上海、浙江。

可见同样是经济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可能会更多考虑职业发展前景、文化环境等。

而通常人们猜想的薪资影响,可能并不占主导地位。

虽然在越发达城市就业,薪资越高,但是根据麦可思生活成本系数,如在上海工作,其生活成本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78%,所以,麦可思研究认为: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生活成本的差别,这种在不同地区就业的货币收入的差别不会带来显著的物质生活上的差别。

然而,尽管基本物质生活没有差别,但是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和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对大学生求职来说依然魅力难挡。

在麦可思调查的本科主要专业的城市流向中,排位靠前的就业城市都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而其他出现的城市也无一不是现阶段经济活跃、发展良好的城市如苏州、宁波、佛山、青岛等。

然而,大学毕业生也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不能在大城市就业的人,要能够下降期待到中小城市就业,就业总比不就业好。

三、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一)薪资水平与预期图 6 所列是本高职/专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和就业前对薪资的期待值底线。

毕业生就业前的薪资期待值底线都低于毕业半年后的实际薪资。

这可能是由于毕业生们普遍感受到就业压力而不敢对薪资有过高期待。

本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 806 元,相差幅度为 32.4%;高职/专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419 元,相差幅度为 24.2%。

这说明,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薪资的期待底线值与实际薪资有一定差距。

图 6 见《社会蓝皮书:200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95 页图 6 还显示,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水平明显高于高职/专科毕业生。

另外,在本科高校毕业生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也有所不同。

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 2949 元,而普通本科高校(非“211”高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 2282元,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高出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 34.1%。

(二)薪资的地域差异和企业类型差异图 7 显示了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的地域差异,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毕业生的月薪越高。

在直辖市就业的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几乎高出地级城市毕业生的三分之一,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异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薪资水平的专业差异数据显示,毕业生半年后月薪最高的10专业是法语(4783元)、石油工程(3550元)、注册会计(3494元)、德语(3 4 7 3元)、微电子学(3447元)、建筑学(3427元)、软件工程(3 3 8 4元)、信息安全(3293元)、保险(3102元)和日语(3096元)。

这10 个专业的月薪,都超过了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2483 元。

月薪最高的是法语专业,达到了4783 元,约是本科平均月薪的2 倍。

本科专业高薪前10 名中,小语种专业占据了3 名,分别是月薪最高的法语专业,排名第4 的德语专业和排名第10 的日语专业。

此外,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在高薪前10 名中占据了3 名,分别是第5 名的微电子学,第7 名的软件工程和第8 名的信息安全。

这说明,小语种和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处于我国大学毕业生薪资结构的塔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