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节日习俗

海南节日习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海南节日习俗
篇一:海南的传统节日
海南的传统节日
海南旅游肯定要了解一下海南的文化,因为海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那么海南当地有什么需要了解的传统节日呢?其实海南的节日是比较有特点的,容易让人难以忘怀.下面为大家说说海南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1、军坡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

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

2、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的习俗。

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3、儋州民间歌节:每年中秋为儋洲民间歌节。

歌节的
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

4、海南欢乐节: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乐节”,活动内容包括精选海南岛代表性的特色节目和国内外风情
表演,12辆欢乐花车、数十个表演方阵和游客团队构成陆上巡游,欢乐彩船、旅游快艇、漂流皮筏、观光竹排构成水上巡游,热气球、滑翔伞等构成空中巡游。

5、公期,也称“村节”或“军坡”,是海南部分汉族地区农村最受重视的民间节日。

海南的公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重仪式,一种是重吃喝。

现在除了少数地区重仪式外,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重吃喝型,人们叫“吃公期”。

重仪式型
地区每逢公期都要摆案集众拜祭“公祖”,要进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祭神仪式,还有“军坡戏”。

6、龙水节:海南各地人民自古就有端午节洗“龙水”
的传统习俗,一方面洗去身上病魔和晦气,强身健体,一方面纪念与端午有渊源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神仙。

在澄迈的盈滨半岛,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沙滩洁净、海水湛蓝,传说也更加引人入胜。

当地群众相传,古时候南海龙王的三公主帮助海南岛上的人民抵御外来海妖,激战之后,把化身留在海边,而盈滨半岛就是三公主的龙头所在。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龙头都会向海里吐出龙涎,于是人们纷纷前来洗龙涎水,沐浴龙恩,祈求三公主赐福人间。

7、3月下旬或4月上旬在海口举办的海南国际椰子节,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8、每年11月在三亚举行的“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这可是海南的盛事。

在海边举行婚礼那是多么浪漫的事呀!
9、换花节:一年一度的海口府城换花大盛会是这里元宵节的最热闹节目,无论男女老少都不想错过。

每到正月十五当晚,琼山府一带人山人海,尤其青年男女手都会捧鲜花,在街上与自己喜欢的陌生人朋友交换。

对老年人来说,通过换花寻回许多年轻而美好的回忆,青年人则把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求偶的大好时机。

篇二:海南海口民俗风情-海口民俗节日
海南海口民俗风情-海口民俗节日
海南移民众多,汉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继移居海南,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各民族的某些特征在不断被同化,但是作为本民族最基本特征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续,形成了今天众多的海南方言。

在海南有一些特定的语言习惯,比如,叫女服务员不可叫“小姐”,一般可以叫“小妹”,此外,对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妇女都可以称“阿姨”,而对60岁以上的要尊称“阿婆”;相应的,对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性都可以称“阿叔”,对60岁以上的要尊称“阿公”。

琼剧是海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民间又称琼剧为“海南戏”。

琼剧唱
腔优美动听,唱做工夫细腻,表演程式灵活。

五十年代起,琼剧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它剧种的剧目,产生了一大批新剧目,其中《红叶题诗>、《搜书院>等优秀剧目深受
欢迎,久演不衰。

放风灯是海南人从古以来就有的习俗活动,每逢农闲时节,随时都有人在放风灯,不过最大的盛况要算元宵夜。

这种习俗,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有领导、有组织的文娱竞赛活动。

此外,换花节、椰子节、迎春花市、饮食夜市等也都展现了海口这座南国海滨城市的独特风情。

篇三:海南风俗
海南苗族的斗牛活动
海南苗族的斗牛活动是在锣鼓喧天的盛况下进行的。

这一天,各个苗家寨子精心挑选最好的牛参加比赛。

比赛那天,斗牛场上,人山人海。

男女老少穿上最考究的服装前往观看。

场中央的栏杆中有几十头群众自家养的公牛,头头体壮膘肥。

在开始斗架之前,牛的主人请牛喝糯米酒,更使公牛凶狠。

开始时,牛眼用树叶掩盖,牵到场地中后揭开,两牛照面后怒目相视。

主持斗牛的人一声令下,牛离开了主人,开始互相进攻,对撞牛角,进行决斗。

周围的人热烈呐喊助威,调皮锣打鼓。

经过激烈的角逐,斗上几个回合就可见分晓,败
者或许败下阵来,或许当场死去。

也有两败俱伤的。

最后剩下优胜者。

获胜的公牛身披红绸,角装银饰,昂首挺立、活像一位真正的英雄,张开大嘴,吼叫了几声。

人们这时将三尺六寸的红绸布挂在牛犄角上,以示奖励。

紧接着绕场一周,在鞭炮声中回寨。

还摆庆功酒,喜庆斗牛胜利,奖励养牛有功的人。

海南苗族斗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养牛技术的比赛,从而可促进养牛活动。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传说
黎族人民举行“三月三”盛会已有很久的历史,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就有些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
直交齐集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口哨),女弄鼻宵,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进凑一处,即定配偶。

”而今
黎族同胞还保持着“三月三”古风的传统节日。

每年这一天,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挟带着糯米酒、粽子、竹饭板,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聚集。

白天,小伙子到溪里抓鱼,姑娘在仔边烤鱼并将烤鱼和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晚上,在熊熊的篝火旁,在热烈的萧、鼓等乐器奏鸣声中,未婚男女欢歌起舞,谈笑游乐,互唱山歌,倚歌择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黎家的故乡在五指山下,每年三月三,回到故乡,深深体会到“甜不过黎家糯米酒、美不过黎家三月三”。

在篝火旁,小伙子载歌载舞,姑娘则不动声色看着听着,
如果不中意就以山歌做答;如果喜欢上那个小伙子,便从夜幕中悄悄走出来,到溪边深情地吹鼻萧,小伙子闻到悠悠萧声,情切切,意浓浓,来到姑娘身边,同他一起吹鼻萧唱情歌,直到黎明。

正如他们所唱的情歌那样,“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来根连根,哥爱妹来藤咬藤,妹爱哥来根连根。


改革开放后,古老的民俗注入了崭新内容,民族文化更显得丰富多彩了。

三月三已经成了海南民族风情的组成部分。

苗乡村寨有趣的酒礼酒俗
“拦路酒”:苗斋背山面水,山上古木参天,溪畔水车
成群,幢幢木楼从山脚修到山腰。

遇有客人进寨,粗民便在崎岖的山路上设置拦路酒,热情对客人唱拦路歌,劝客人喝拦路酒。

这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则十多道,最后一道设在寨门口。

寨门是座小巧玲珑的木楼,一对牛脚酒杯悬于门楼正中,两位身着盛装的村姑或是身穿古装的寨老,双手捧着牛角杯,向来客一一敬酒,如果客人动手接牛角,则那沉甸甸的一牛角酒就属于你了。

“踩铜鼓酒”:进入苗寨,先不进屋,而是被带到用鹅
卵石仿铜鼓鼓面纹饰铺成的铜鼓坪上,众人身着民族服装,在铜鼓坪上围成圆圈,顿地为拍,踏着节奏缓慢的鼓声跳舞,习称“踩铜鼓”,也离不开酒。

先将酒水喷在鼓身上,意为
给铜鼓敬酒。

然后由“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有福之人”手持牛角酒杯,依此向敲铜鼓及踩铜鼓的男女老少敬酒。

先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