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焦学滔一、心得体会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

《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

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

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

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

(二)循序渐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

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

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

1753年又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问世。

1754年卢梭相继出版了《新哀路易斯》(1761年)《社会契约论》《爱弥儿》(1762年)等惊世骇俗之作。

另外,卢梭还撰写了《忏悔录》、《论政治经济学》、《孤客漫步遐思录》、《论戏剧:致达朗贝尔信》、《让·雅克审判卢梭》、《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等主要著作。

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三、写作背景在18世纪的欧洲国家里,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正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法国,天主教会统治着学校教育,儿童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古典主义和神学占统治地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在传统的古典主义学校里,教师对儿童“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他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

最后,当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

”当时法国的社会状态和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的心智发展的状况,引起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痛恶。

他们尖锐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的黑暗,提倡“理性”和宣扬唯物主义,启发民智。

同时,他们重视教育,要求通过教育来培养资产阶级的“新人”,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因此,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深刻危机,整个法国社会处于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大革命时代。

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对即将到来的政治大革命进行思想准备,他们首先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和反教会的思想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基于自然理念的革命,它的实质在于新的自然理念使社会生活的变迁方向正当化了。

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教育的现代性表现的也很强烈,但与教育思想之间构成密切关系的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

这一时期,对教育问题进行最深刻论述的是作为18世纪小资产者民主思想代言人的卢梭,他在批判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描绘了培养“新人”的理想教育。

但需要指出的是,《爱弥儿》中虽然提出了“自然人”的概念,但“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的人,只是因为民主制度尚未建立,专制的国家已经混乱腐朽以致不成其为“国家”,所以卢梭不赞成培养那个国家的效忠的公民,相反,应全力排除那个“国家”对人的压制、毒害。

愈是忠于那个“国家”,就愈是丧失个人的独立性和价值。

一旦民主制度建立,就要由国家管理教育,设立学校,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忠诚的爱国者、公民和具有博爱之心的爱人类的人。

在《爱弥儿》原序中,卢梭就明确指出:“我绝不喜欢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这本书。

我只想说明:很早以来就有人在大声反对这种旧有的教育方法了,可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来。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

人们可以用师长的口吻提出非难;至于说到建议,那就需要采用另外一种口气了,然而这种口气,高傲的哲学家是不太喜欢的。

尽管有许多的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我阐述的这个问题,在洛克的著作问世之后,一直没有人谈论过……”爱好自然,归于自然以及自然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

在这方面,卢梭是卓越的倡导者。

因此,《爱弥儿》实际上是一部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它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产生。

四、《爱弥尔》内容介绍《爱弥儿》1762年首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这部卢梭自称“构思20年,撰写3年”的著作用夹叙夹议的小说题材写成。

其中《爱弥儿》中提出了一个合乎自然法则的教育计划。

爱弥儿是该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他假设的教育对象。

卢梭通过对爱弥儿的教育,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新教育思想。

全书由原序和五卷构成,按爱弥儿的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和婚姻(主要是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及女子教育)来描述其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

我在这里从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关于儿童教育”来描述其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

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且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

但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另外,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人的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本性,防止产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妒忌、贪婪、仇恨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的目的。

在卢梭看来,这种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二是人的教育;三是事物的教育。

但教育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

因此,这种独到的见解使得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爱弥儿》乃至卢梭本人思想的核心.关于“儿童的教育”卢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所以,卢梭的儿童观显然是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应用。

而且,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和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

因此,作为世界名著的《爱弥儿》,其内所涉及到的儿童观及其儿童教育思想便成为广大教师学者所关注的焦点. 《爱弥儿》中的儿童教育观集中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更能为现实的儿童教育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因此,研究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寻求其对现实的启示。

五、对现实的教育意义卢梭通过自然主义哲学观建立起来的这一套教学阶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编制法则的,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地导向作用。

但是,卢梭将各阶段教育人为的断开,又是违反教育法则的行径。

因此,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其思想内涵。

六、原文赏析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一切欲望都意味着缺乏,而所有被感觉到的缺乏就是痛苦。

3、既然你不能阻止一个孩子学习别人的样子,那么,就必须小心地把那些样子按照最适合于孩子的形象烙印在他心中。

4、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独立于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

5、不能因为孩子的请求,而是要根据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而给予儿童他们应该得到的。

6、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盗窃。

相关主题